
心衰与肾衰不分家
当心力衰竭(HF)与慢性肾脏疾病(CKD)共存时,除去共同的各种危险因素外,还发生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产生叠加、放大的病理损害效应,进一步加速了心、肾及其它重要器官的衰竭,病死率增加。荷兰学者 Bongartz等将其定义为心肾综合征(CRS),分为5个亚型,其中心衰合并CKD的抗心衰治疗是目前心血管疾病研究和治疗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美国肾脏病协会肾脏病生存质量指南指出: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肾脏疾病患者首位死亡原因,CKD患者10年冠心病风险>20%;慢性肾脏疾病应该被认为是冠心病的等危症而进行管理。心肾联合损害临床较为常见,必须充分认识心脏和肾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瑞士伯尔尼大学医院的Joerg C.Schefold医生曾在《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杂志上专门论述了心衰与肾衰如何相互作用。
心肾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炎症、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反应、神经内分泌机制、矿物质及骨质代谢异常等代谢营养变化、液体及酸碱平衡改变等。引发或加重心肾功能不全的三大主要机制:血流动力学机制、神经内分泌机制和心血管疾病相关机制。血流动力学机制包括水钠潴留引起液体超负荷,导致心肾静脉淤血,肾静脉淤血是加速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神经内分泌机制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等经典代偿通路。心血管疾病相关机制包括系统性和局部性炎症机制、先天性及获得性免疫应答、骨与矿物质代谢异常、酸碱平衡异常、贫血和恶病质。这三者间相互作用,同时影响心肾功能。
有研究显示,CKD引起慢性心力衰竭死亡率增加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CKD常引起高血压,高血压可引起心肌肥厚,导致毛细血管密度减低和冠状动脉储备降低;
CKD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NO生物活性降低和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活性增加;
CKD可促进血脂代谢异常、炎性介质释放和氧化应激的发生、发展;
CKD患者存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引起血压升高和血管内皮细胞损害;
CKD患者冠状动脉钙化更严重和广泛。
以上因素均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进而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室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心源性死亡率增加。
心肾衰竭治疗的关键是维持患者脆弱的水电平衡。治疗目标:纠正心肾衰竭导致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善症状,防治心肾进一步损伤。不必将全部病理生理参数纠正至正常,维持适当的平衡即可。有专家指出对于CKD合并心HF的治疗应遵循以下原则:①降低前后负荷以减轻左心室肥厚;②治疗心肌缺血;③抑制神经体液系统,特别是RAAS系统的过度激活。
CKD合并HF患者的治疗策略有很多不确定之处,治疗心肾综合征也需要多学科的通力协作。需要注意的是,指南提供的仅是治疗原则,临床医师应该根据个体化原则制定诊疗措施。
参考资料:
1.叶平. 心力衰竭合并慢性肾脏病的治疗策略. 临床肾脏病杂志.2011,11(4):148-150.
2.谷国强,崔炜.慢性肾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临床荟萃.2016,31(6):594-599.
3.程中伟,朱孔博,方理刚.慢性肾脏疾病增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中国心血管杂志,2012,17(2):89-92.
本文是高玉玖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