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痹(雷诺氏病)验案
雷诺氏病是四肢末梢血管痉挛性疾病,属中医“厥证”、脉痹“的范畴,目前西医治疗无特效方法,中医治疗通常采用温通活血散寒的方法,有有效者,有不效者,关键在于正确的辨证。本案患者舌红、服温热药后厥冷加重,且可见面起红斑,平素急燥易怒,大便秘结与四肢厥冷同见,应该考虑患者此厥非寒非虚,乃属热属实,即所谓的“热深厥深”。 治宜寒因寒用,清下里热。予以丹栀消遥散加减,取得疗效。
乔会欣,女性,49岁。2013年2月2日主因四肢末端冷凉2年,加重伴周身恶寒3个月初诊。
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末端冷凉、尤其双手感寒凉如冰、皮肤粗糙苍白,放入热水中需2小时可缓解,冬重夏轻,指腹触觉亦有所减退。曾至省二院诊治,被诊断为“雷诺氏综合征”。服用免疫类药物(具体不详)症状无明显缓解。3个月前因天气寒冷以上症状加重。自述之前曾求治中医,观既往处方均为四逆汤类温肾助阳之剂,症状无好转,反出现面部起大量红色皮疹、瘙痒难耐、眼睑浮肿。症见四肢末端冷凉,遇冷加重,得热稍缓,急躁易怒,大便时有秘结,喜饮凉水,手足凉紫、易汗出、寐差。
望其面色苍白但可见散在红斑、面部表情僵硬,舌体小,舌质红,苔薄黄;询其有卵巢囊肿病史,每次行经8-9天。平素有高血压病史,平素血压控制欠理想(150/80mmHg左右);切其脉沉细。此乃邪热深伏,阳气内郁,以阴阳气不相顺接,出现四肢厥冷的证候。诊断为脉痹(雷诺氏病),证属热厥证,治以寒因寒用,清下里热为大法,方选丹栀消遥散加减。
处方:夏枯草10g,玄参10g,黄芩10g,丹皮10g,栀子10g,当归10g,白芍10g,柴胡10g,茯苓15g,白术10g,甘草6g,薄荷10g,川芎10g,生地10g,枳壳10g,鸡血藤20g,桂枝10g。5付,水煎服日一剂。
2013年2月7日二诊:服上方5剂后,双足寒凉怕冷症状好转,面部红色皮疹明显减少,瘙痒症状减轻,汗出症状减轻,寐仍差、尿急症状好转,大便较前正常,舌质仍红,苔薄白,脉较前有力。上方加生地为15g。水煎服,日1剂,连服10日。
2013年2月17日三诊:服上方10剂后,手凉怕冷症状进一步好转,且手有汗出、自感发胀,面部红斑基本消失,寐仍欠安,尿急及大便好转,舌质红,苔薄黄,脉沉。
处方:夏枯草10g,玄参10g,丹皮10g,栀子10g,当归10g,白芍10g,柴胡10g,茯苓15g,白术10g,甘草6g,薄荷10g,川芎10g,生地10g,枳壳10g,鸡血藤20g,牡蛎30g,黄芩12g。水煎服,日1剂,连服10日。
按:雷诺氏病属中医厥证的范畴,临床因见厥冷畏寒等一派寒象,易辨证为阳气虚弱、血虚寒凝、肾脏衰微证,而用温阳通脉之剂。岂不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辨证失之毫离,将谬之千里,该患者舌红、服温热药后厥冷加重,且可见面起红斑,平素急燥易怒,大便秘结与四肢厥冷同见,应该考虑患者此厥非寒非虚,乃属热属实,即所谓的“热深厥深”。故此患者应辨证为热厥,为邪热深伏,阳气内郁,以阴阳气不相顺接,从而出现四肢厥冷的证候。四肢厥冷愈甚,则表明邪热郁伏愈深。厥冷的轻重与热郁伏的浅深相应。若只见其厥冷外象,而不细查辨其实热,误将热厥当作寒厥而用温阳通络之剂,则会有助热之弊,使火热上炎、热入血分变生他证。《景岳全书·卷之一·传忠录上·论治篇十》“:治法有逆从,以寒热有假真也,此《内经》之旨也。……夫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此正治也,正即逆也;以热治热,以寒治寒,此反治也,反即从也。”故初以平和偏凉的丹栀逍遥散+夏枯草汤治疗以投石问路,稍佐以桂枝以起引经之功。待临床有效后逐渐加大清热药物的用量,并减少温热的桂枝用量,此临床用药之严谨可窥一斑。
本文是张建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