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临友 三甲
张临友 主任医师
哈医大二院 胸外科

如何区分前纵隔胸腺囊肿和胸腺瘤?

10136人已读

胸腺囊肿

胸腺囊肿是一种少见的纵隔囊性病变,占纵隔病变约5%,胸腺囊肿可分为两种类型,先天性胸腺囊肿和后天获得性胸腺囊肿,先天性胸腺囊肿可能是第三对腮弓发育异常的结果,也可见于胚胎发育时胸腺从颈部下降到纵隔的沿线任何位置上,大多位于前上纵隔,

病理学

通常为单房性,囊壁薄,覆以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并含有正常胸腺组织,这是诊断胸腺囊肿的必要条件,囊内常为清澈的淡黄色液体,囊大小不等,一般无炎性改变;后天获得性胸腺囊肿为多房性,多继发于炎症、退行性变或纵隔肿瘤,壁较厚,有炎症及纤维化,囊肿内含胶冻样物,好发于无症状的男性。

临床表现

胸腺囊肿生长缓慢,无明显临床症状,多为体检发现,囊肿较大者有症状,如胸闷、胸痛、咳嗽、咳痰、吞咽困难等多与囊肿压迫邻近组织有关,无特异性。

影像学表现

胸腺囊肿的诊断主要依据是影像学CT及MRI检查,胸腺囊肿CT大多表现为前上中纵隔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条形,边界清楚的水样密度影,部分后天获得性囊液混浊者密度较高, CT值一般0~50Hu;囊壁大多不能显示,部分后天获得性胸腺囊肿囊壁因炎症纤维化增厚: MRI经典型表现为T1WI低于肌肉的低信号,T2WI高于脂肪的明显高信号,增强无强化,伴有炎症、感染、囊内出血者则表现为T1WI等或低信号内混杂高信号、T2WI高信号,因此MRI对于分析囊内容物的成分有一定帮助。

胸腺瘤

胸腺源性肿瘤是纵膈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不少统计资料表明胸腺瘤在纵膈肿瘤中列居首位,胸腺瘤约占胸腺源性肿瘤及肿瘤样变的80%90%,其中30%-60%属于恶性,有复发和外侵。本病以中青年为主, 31 ~50岁为发病高峰,重症肌无力常为胸腺瘤的特征性症状,其发生率为10% ~ 30.8%。

病理学

按侵袭性可分为侵袭性胸腺瘤(IT)和非侵袭性胸腺瘤(NT)。肿瘤常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结节状,外有纤维包膜,半数以上包膜外附有残存退化胸腺脂肪组织。肿瘤大小不一,以5~8cm多见。胸腺瘤含有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主要成分,根据两种细胞的比例和细胞形态特点,可以分为上皮细胞型、梭形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和混合型。在病理与临床上,胸腺瘤被视为低度恶性倾向的肿瘤,无论术后病理诊断为良性或恶性者,均易于复发或局部浸润转移。故对胸腺瘤的诊断不必强调组织病理学分型,应注意上皮细胞的形态和淋巴细胞的数量,尤其是包膜有无浸润,因此,采取手术探查结合组织病理学诊断是鉴别其良恶性的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临床表现

胸腺瘤的临床症状产生于对周围器官的压迫和肿瘤本身特有的症状——合并综合征。小的胸腺瘤多无症状,也不易被发现。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时,常有的症状是胸痛、胸闷、咳嗽及前胸部不适。被忽略诊断的胸腺瘤此时常生长到相当大体积,压迫无名静脉或有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的表现。剧烈胸痛,短期内症状迅速加重,严重刺激性咳嗽,胸腔积液所致呼吸困难,心包积液引起心慌气短,周身关节骨骼疼痛,均提示恶性胸腺瘤的可能。胸腺瘤特有的表现是合并某些综合征,如重症肌无力。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胸腺瘤在CT表现为位于前纵隔中央或偏向侧,瘤灶边缘光整或有分叶 ,胸腺瘤呈近似肌肉之软组织密度,瘤内低密度囊变、坏死较常见 ,且常为多发。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呈中等或明显强化,其中IT多为显著强化, CT值较平扫增加20Hu以上: NT多为中等强化, CT值较平扫增加<20Hu,胸腺瘤邻近纵膀血管结构大多受推压而移位,胸腺瘤很少发生血行或淋巴管转移,多以浸润方式沿邻近的胸膜与心包发展,表现为单或双侧胸水、心包积液、胸膜结节、邻近肺内散在小片状或结节状影。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张临友
张临友 主任医师
哈医大二院 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