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妍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益生元,益生菌傻傻分不清

发表者:娄妍 人已读

肠道菌群失调是一种较常见的胃肠道病理状态。目前对肠道微生态环境调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益生菌补菌;二是益生元补菌。那么,益生菌和益生元究竟有何不同呢?

定义

益生菌

是指给予一定数量的、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目前我国通过卫生部(现卫生计生委)批准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主要有以下种类

mmexport1588907218532.png

益生元

又叫双歧因子,是指既能够选择性刺激宿主肠道内一种或几种有益菌的活性或生长繁殖,又不能被宿主消化和吸收的物质。益生原主要指非消化性低聚糖,包括菊粉(菊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大豆低聚糖、乳果糖等。

本质与活性

益生菌

活的微生物,直接产生作用。它能直接与有害菌产生定植拮抗;其产生的代谢产物能降低肠道PH值,有效抑制有害菌生长;能与肠黏膜构成保护屏障等。

它在胃和小肠部分是能够被消化的,因此需经受胃部强酸环境的考验,只有活着到达肠道,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入口的益生菌不一定全部到达肠部发挥作用。

▎ 益生元

一种营养成分,非活性物质,故不存在存活率的问题,不能直接对机体起作用。它通常在胃和小肠时保持未消化状态,在结肠开始增殖有益菌和产生短链脂肪酸,降低肠道pH值,刺激肠道蠕动和大肠液的分泌,进而发挥作用。

生理功能

益生菌

可调节肠道菌群失调、增强肠道动力、建立肠道微生物屏障而保护肠道健康。另外,还可促进矿物质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力、解毒护肝及降糖降脂等。目前可制成食物、药物和膳食补充剂。

▎益生元

国内外研究表明,益生元具有增加肠蠕动、改善肠道微生态、促进矿物质吸收、调节脂类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目前主要应用于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许多配方奶粉中也添加有益生元(如低聚果糖和低聚半乳糖)。作为药物在临床使用的仅有乳果糖,它可治疗便秘和肝性脑病等。

临床应用

微生态制剂可用于急性感染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便秘、幽门螺杆菌感染、新生儿黄疸等的治疗,可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等(详见表2-4),但目前部分治疗疗效仍存在争议。

2011年世界胃肠病学组织( WGO) 根据益生菌证据等级的全球概况汇总,发布了“WGO全球指南: 益生菌和益生元”。其中益生菌在成人和儿童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见表 2和表3:

表2 基于证据的益生菌在成人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

mmexport1588907626723.jpeg

表3 基于证据的有益菌在儿童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

mmexport1588907685052.png

2017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发布的《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中益生菌在我国儿童疾病中的应用情况见表4:

表4 基于证据的有益菌在我国儿童疾病中的应用

mmexport1588907757627.jpeg

我国《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推荐微生态制剂在我国老年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见表5

表5 微生态制剂在我国老年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mmexport1588907921105.jpeg

另外,某些益生菌(如乳酸菌阴道胶囊)可治疗阴道感染。乳酸菌可分解糖类产生乳酸,提高阴道酸度,可用于治疗菌群紊乱引起的阴道病。

肠道微生态制剂应用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菌株特异性


益生菌的作用效果具有明显的菌株特异性,即某一菌株的治疗作用不代表本属或种的益生菌均具有这一作用。所以,以国外使用的益生菌菌株为基础制定的循证评价和推荐指南不适合于国内。


▎ 个体化


肠道菌群紊乱的程度和方式存在个体差异,因此不同患者对同一药物同一剂量的效果可能出现差异,选择使用时应该个体化。


▎ 服用时间


益生菌不宜与收敛吸附剂如鞣酸、铋剂、活性炭、氢氧化铝及碱性药物同服,以免吸附或杀灭活菌。中药中往往含有鞣酸,也不宜同时服用。益生菌应避免与抗菌药物同时服用,若需同时服用,应加大益生菌剂量或错开服药时间,最好间隔2~3h以上。布拉氏酵母菌、酪酸菌和芽孢杆菌制剂可与抗菌药物同时使用。


▎不良反应


益生菌安全性很高,菌血症罕见,但对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使用时仍需注意。部分益生菌辅剂中含牛奶成分,对于牛奶过敏的患儿则会发生过敏症状;有的益生菌中含有能诱发炎症的麸质蛋白,可能会加重乳糜泻患者的病情。益生元安全性高,毒性小,个别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腹胀等消化道症状,随着服用时间延长,症状会自动消失。


▎ 保存条件


益生菌除地衣芽孢杆菌、酪酸梭菌、凝结芽孢杆菌、枯草杆菌制剂可常温保存外,其他需低温保存,因此存在活性保存技术的难点。益生元稳定性好,可常温下保存。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