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齿紧贴神经,该怎么办?(上篇)
小张:“大夫,我想拔智齿。”
医生:“好的,拔牙前先拍个片子看看牙齿情况吧。”
小张:“片子拍好了,您看下能拔吗?”
医生:“你这个智齿离神经比较近,拔牙有风险,建议你好好考虑一下。”
于是小张就进入了一种迷茫的状态。
医生说有风险,是不是说有生命危险?
神经听起来是个很重要的东西,万一损伤了,会怎么样呢?
会面瘫吗?会变傻吗?还是会更可怕的问题会发生?
”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
小张越想越害怕。他已经不再考虑该不该拔智齿的问题,而是不断的在想万一出现了神经损伤会有多么严重。
医生并没有把问题说清楚。智齿到底离什么神经比较近,手术后可能会有哪些风险呢?没有了解这些背景知识,任何人均无法进行准确决策。
智齿和神经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下颌骨内有一支非常粗大的神经,学名叫下牙槽神经,它是一支感觉神经,作用是收集同侧下唇,下巴,和下颌牙齿的感觉神经信号,并把它们传入大脑。
在胎儿发育的过程中,下牙槽神经先形成,牙齿后出现。而智齿发育的更晚,一般在9岁以后才开始,到24岁时,大约有95%的智齿第三磨牙基本上萌出完毕。
智齿发育的过程就像小树长大一样,牙冠向口腔内生长,牙根向骨内生长。在智齿的位置上,下牙槽神经的位置相对较浅,智齿往往萌出受阻,牙根扎得比别的牙齿要更深。所以,很多下颌智齿的牙根会紧贴下牙槽神经。
智齿紧贴神经的比例有不同报道,最低的是7%,最高达35.9%。这种差异受到研究机构统计标准和认定方法的影响。
拔除这样的智齿,一定会损伤神经吗?
有文献报道,下牙槽神经(Inferior alveolar nerve, IAN)损伤在第三磨牙拔除术后发生率是0.41%到7.5%,永久性症状发生率约为暂时性的25%,为0.5%到2%。年龄越大,神经恢复率越低。女性恢复比例低于男性。医生处理此类病例的经验越多,发生神经损伤的概率越低。
神经损伤以后会发生什么状况?
下牙槽神经控制的是同侧下唇,下巴和牙齿的感觉。下牙槽神经损伤后,智齿同侧的下唇,下巴周围的皮肤和下颌牙会有麻木感或者感觉迟钝。
这种损伤能否恢复和神经受损的程度有关。按照Seddon分类,只要将神经损伤控制在第一类的程度,神经功能就一定能够恢复正常。
总结:
1. 下颌智齿牙根紧贴神经并不少见。
2. 拔除这种智齿,存在神经损伤的可能性。
3. 只要将神经损伤程度控制在较轻的程度,就一定能恢复正常功能。
实际操作中该如何做呢?
1. 智齿邻近神经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况,请专科医生处理安全性更高。依照国内的口腔医学教育体系,绝大多数省级口腔院校的外科实习时间有限,年轻医生没有足够的外科训练。专科院校的训练机会更少。复杂智齿病例请口腔颌面外科专科医生手术更加安全。
2. 手术前拍CBCT明确智齿和神经的关系,设计好手术方案和补充预案,比手术中见机行事更为可靠。
3. 应用适当的手术工具可以有效降低损伤神经的风险。目前笔者更多选择超声骨刀处理邻近神经的智齿,这种工具震动幅度小,切割精确,并且能选择性切割牙齿和骨组织,不易误伤神经。
如果自己智齿是这种情况,到底该不该选择拔掉呢?
可能的选择如下:
如果智齿已经有不舒服,能够接受暂时性或永久神经受损风险,并且医生处理这种情况非常有经验,可以选择及时拔牙。神经受损的概率并不高,拔牙后可一劳永逸解决智齿问题。
如果智齿暂时没有症状,需要请医生检查,评估将来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出问题概率不大时,可以保留观察。出问题可能性大的,最好及时拔除,不然等智齿疼了,依然还要冒风险拔牙,并且神经损伤的风险也不会有变化。
我们来看一个实际的案例:
水平低位阻生智齿,牙齿紧贴下牙槽神经,属于比较难的智齿。小伙子感到这个位置长时间隐痛,坚决要求拔牙。
超声骨刀辅助下拔牙,从创口可以可以看到下牙槽神经管的轮廓,神经未损伤。
牙齿分成多块后拔除。
术后第二天复查,仅仅轻微肿胀,无明显疼痛,无任何麻木感。
虽然结果很好,但这种手术并不能完全消除神经损伤的可能性。
智齿贴近神经的概率实在太高了,很多医生也不愿意冒风险帮助患者拔智齿,所以,针对这种情况的研究很多,除了直接拔掉,还有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可以选择。(待续)
参考文献:Peterson口腔颌面外科学原理(第二版)
本文是卢旭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