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聋及其防治
明显影响正常社交能力的听力减退称为聋;因双耳听力障碍不能以语言进行正常社交者称为聋哑人。65岁以上老年人中至少1/3存在听力损失,老年人长期的听力下降会增加老年痴呆的患病率。此外全世界还有11亿的年轻人存在因不良用耳习惯带来听力损失的风险。我之前的文章有写过,如何培养正确的用耳的习惯,从而减轻听力损失的风险。
多种原因都可以引起听力下降,早发现、早治疗可阻止或延缓听力损失的发展。因为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或手术疗法能使神经性的耳聋患者完全恢复听力,所以适时的应用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等人工听觉,适时进行听觉言语训练十分必要。
耳聋的分类分为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混合性聋、功能性聋和伪聋五种。
1、传导性聋:多见于外耳、中耳病变,比如耵聍栓塞、中耳炎,鼓膜穿孔,外耳道炎等等,这些疾病一般病因比较明确,诊断也不难,可以根据病因进行对应处理即可。
2、感音神经性聋:一般由于内耳、听神经或者听觉中枢的病变或代谢障碍引起的。常见的感音神经性聋有药物性聋(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万古霉素、小诺霉素,常用的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呋塞米,还有萘普生类的避孕药,重金属砷、铅、汞,抗肿瘤类药物比如顺铂、博莱霉素、长春新碱,抗疟疾药如氯奎、奎宁等),突发性聋,遗传性聋,老年性聋,先天性聋,噪声性聋,创伤性聋,病毒或细菌的感染性聋,碘、锌、铁、镁等必要元素代谢障碍,全身性疾病,比如高血压与动脉硬化,高血脂,糖尿病,慢性肾炎与肾衰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功能低下,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镰状细胞贫血,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结节性的动脉炎等。药物引起的大多数停药后可恢复,但也可遗留严重的耳鸣和永久性的听力损失。其他原因引起的,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治疗之前需要进行听力学、影像学、血液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全面的检查。治疗的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适时进行听觉言语训练,适当应用人工听觉。
3、混合性聋:是中耳和内耳病变同时存在,也可以是同一种疾病引起的比如耳硬化症的中期、爆震声导致鼓膜穿孔及内耳损伤,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炎等等,治疗混合性耳聋时,应分别处理中耳和内耳的病变。
4、功能性聋:有精神心理因素引起,发病前多有精神心理创伤或挫折病史。
5、伪聋:就是因有所企图,故意伪装耳聋。
耳聋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也更有效。
1、要开展遗传学咨询,大力宣传优生优育,完善耳聋基因检测与筛查,开展遗传性聋的产前诊断,降低其发病率,孕产期积极防治疾病,加强围产期管理,减少产伤。大力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努力做到早期发现婴幼儿耳聋,尽早治疗或尽早做听觉言语训练。
2、提高生活水平,防治传染病,锻炼身体,保证身心健康,延缓老化过程。
3、严格掌握应用耳毒性药物的适应症,尽可能减少用量及疗程,特别对有家族药物中毒史者、肾功能不全、孕妇、婴幼儿和已有耳聋者更应慎重。用药期间要随时了解并检查听力,发现有中毒征兆者尽快停药治疗。
4、避免颅脑损伤,尽量减少与强噪声等有害物理因素及化学物质接触,戒烟戒酒。努力减少噪声及有害理化因素,改善劳动条件和环境等社会行为外,加强个体防护观念及措施,实属必要。
听力下降大部分都是因为毛细胞的功能受损而引起,毛细胞不能再生,死亡一部分功能就缺少一部分。在毛细胞损伤的早期细胞可能处于变性、水肿阶段,细胞并未完全死亡,这个时期我们用些营养神经、扩血管药比如甲钴胺、银杏叶之类的药效果好,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时间较长,细胞死亡,则没有特效药能治疗耳聋,则可佩戴助听器或者人工耳蜗。助听器是一种利用电频振动放大原理扩大声音响度以补偿听力损失的电声转换器具。形式多样,中度听力损失使用助听器效果最好,对于助听器效果不好的,重度以上的耳聋患者的需要人工耳蜗植入,改善听力。
本文是刘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