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胡志俊 三甲
胡志俊 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康复医学科

脊髓损伤的康复

3000人已读

脊髓损伤中后期的康复

脊髓损伤中后期康复一般在损伤后23个月,此期的康复目的主要是在对患者加强残存肌力和全身耐力的基础上进行熟练轮椅及生活技巧的训练,对有可能恢复站立或步行的患者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恢复期着重改善活动能力,以康复训练为主。

(一)肌力训练:以肌力训练恢复实用肌肉功能。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肌力训练的重点是肩和肩胛带肌肉,如背阔肌、内收肌、上肢肌肉及腹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应着重训练其残存肌力,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利用功能性电刺激、滑板运动、助力运动及渐进性抗阻练习。卧床期间,可采用拉力器做腰背肌训练,用滑轮、吊环等进行肩的伸展、内收及伸肘练习。后期可采用多体位训练时,则加大训练强度,用哑铃、铅球、沙袋、杠铃等辅助器械进行大运动量活动,还可进行俯卧撑、俯卧背伸训练及仰卧起坐等。

(二)关节活动度训练: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以预防瘫痪肢体的关节活动范围受限,根据关节活动受限情况来决定训练强度。如果关节活动范围正常,则每天只需进行短时间的训练,达到预防关节僵硬的目的就够了;如果关节已经僵硬,则要对该关节进行主动或被动训练,每个关节均应被动活动1015次,每天至少一次,训练要达到全程有效。

(三)肌肉与关节牵张训练:包括国绳肌牵张、内收肌牵张和跟腱牵张练习。国绳肌牵张目的是使患者直腿抬高达到90°,以能够独立坐位。内收肌牵张是为了避免患者因内收肌痉挛而造成会阴部清洁困难。跟腱牵张是为了避免跟腱挛缩,可以进行步行训练。

(四)基本活动能力的训练

1)垫上训练:

翻身训练:翻身是一个基本动作,也是床上坐起及穿衣等其他动作的前提,对早期未完全掌握翻身动作技巧的患者要进行翻身训练。

卧位与坐位转变:上肢功能好的患者,可直接通过双上肢支撑来完成卧位与坐位的转变。对于上肢功能部分受损的患者,可利用绳梯或吊环进行训练。

坐位平衡训练:正确的独立坐是进行转移、轮椅和步行训练的前提,实现长坐位才能进行床上的转移和穿鞋袜练习,其前提是国绳肌必须牵张良好,髋关节活动度超过90°。当患者能够直腿独立坐于床上后,即可开始坐位平衡训练。可从双手支撑保持平衡训练开始,至单手支撑,再到能抵抗一定不稳定干扰又能保持平衡训练。

垫上移动训练:适用于未能完全掌握的摆动技巧和座位上较为粗大活动技巧患者。

2)轮椅训练:伤后23个月患者脊柱稳定性良好,坐位训练已经完成,可独立坐15分钟以上时,可开始轮椅训练。

首先是要保持良好的坐姿,正确的坐姿对操纵轮椅进行长距离的行走很重要。练习时,可以面对镜子,从正面、侧面两个方向观察自己的坐姿。首先看头和颈是否正直,脊柱也要伸直,骨盆要求要端正,不要歪斜。膝关节不要歪向一侧,如果两膝关节向内侧靠拢,可用支撑架将两膝撑开,以保持膝关节位子的端正。两脚尖要正对前方,使脚后跟能接触到脚踏板。需要注意,在轮椅上每坐30分钟,需要用上肢撑起躯干或倾斜躯干,使臀部离开椅面而减轻压力,以免发生坐骨结节压疮。

轮椅操纵:操纵轮椅时,上肢力量及耐力是良好轮椅操纵的前提。轮椅的训练包括向前、向后驱动,左右转训练,旋转、上下斜坡等。

3)转移训练:包括帮助转移和独立转移、床与轮椅之间的转移、轮椅与坐便器之间的转移、轮椅与地面之间的转移。

4)步行训练:步行训练的基础是座位和站立位平衡训练,中心转移训练和髋、膝、踝关节控制能力训练。根据患者病情可练习独立行走,或借助拐、支具或借助其他辅助器具行走。

5)作业疗法训练:作业疗法训练可根据患者瘫痪程度,借助各种辅助装置完成穿衣、进食、个人清洁卫生及使用家电等。

6)排尿问题:排尿问题处理原则是控制或消除尿路感染,保持或改进上尿路情况,膀胱贮尿期保持低压,膀胱在低压下能适当排空,具有适当的控尿能力,尽量不使用留置导尿管或造瘘。

7)排便问题:

对于便秘,可利用牵张技术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适当利用药物调整肠道神经控制

改变饮食结构,尽量粗纤维饮食,保持身体水平衡。各种缓泻剂有利于肠道水分的吸收,改善粪团块的硬度。适当增加体体活动,或腹部按摩,促进肠道感觉反馈传入和传出反射,加强肠道蠕动能力。用石蜡油等润滑剂润滑肛门,以降低粪团块排除阻力。

对于大便失禁,加强肛门括约肌和盆底肌的训练,增强括约肌和神经肌肉可控制能力。适当药物调整肠道自主神经控制,降低排空动力。控制肠道炎症,减少肠道激惹症状。保持合理水平衡,改变饮食结构,避免刺激性和难以消化的食物。


胡志俊
胡志俊 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康复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