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质瘤手术治疗案例分享
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颅内肿瘤,占颅内肿瘤的40%-45%。WHO(世界卫生组织)将脑胶质瘤分I-IV级,其中III、IV级为高级别恶性脑胶质瘤。
脑胶质瘤症状可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力减退、肢体活动和感觉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癫痫发作和精神智力症状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所有症状,但并不是所有症状都会出现在某一个人的身上,而且这些早期症状会随着肿瘤的类型、组织特点、生长部位和生长速度而发生变化。
脑胶质瘤的诊断通过头部CT和MRI检查大多可明确,最终的诊断则需手术取出肿瘤组织,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后才能确定。而分子病理诊断还能从基因和蛋白水平对脑胶质瘤进行分型,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结合能够更好地指导术后个体化放疗和化疗的实施,并且有助于对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判断。
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为主,放化疗为辅。手术是第一步,总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术后放疗、化疗则可杀灭或抑制残余肿瘤生长。因此,指南推荐脑胶质瘤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放化疗综合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切除肿瘤,改善肿瘤的局部压迫症状,缓解颅内压增高症状,同时获得肿瘤病理诊断标本,便于进行病理分析和分子病理诊断,并为后续放化疗打下良好基础。
低级别胶质瘤(WHOI级)属良性肿瘤,生长比较缓慢,手术治疗效果好,一部分病人甚至可以治愈。如果肿瘤生长在与肢体运动或语言相关的“功能区”,手术有可能造成偏瘫、失语等情况,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高级别(恶性)胶质瘤的治疗方法目前首选还是手术。但高级别胶质瘤多呈浸润性生长,手术不易全切,肿瘤容易复发,治疗效果相对不理想。切除尽可能多的肿瘤,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是治疗高级别胶质瘤的标准方案。与单纯手术相比,这种标准的综合治疗可以获得显著性的生存获益。经过正规的手术、放疗和化疗后,绝大部分的患者会获得良好的无进展生存。但是高级别的恶性脑胶质瘤仍然不免会出现复发。复发的时间往往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分子病理等有密切关系。如果可以手术的应积极手术,但无论是否手术,都应该进行补救放化疗,尽可能杀死或抑制参与肿瘤细胞,经过规范化的治疗,复发胶质瘤的患者也有希望得到明显的缓解。
我院自引进术中核磁共振、无框架术中导航、带荧光高清手术显微镜等高端设备以来,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唤醒麻醉等技术,达到精准切除肿瘤的目的,
进一步提高了脑胶质瘤的手术切除范围,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无论是生存期还是生存质量都让众多脑胶质瘤患者得到了很大的获益。
案例一
右额扣带回脑胶质瘤手术前(左)、手术后(右)增强头颅MRI对照,肿瘤全切,手术后无神经功能受损并发症。




案例二
右额叶脑胶质瘤第一次手术前(左),手术后少量残留(右,非本团队做的手术),脑功能无受损,手术后行标准放化疗,一年后复发,左侧肢体肌力稍下降。




案例二
上述复发脑胶质瘤再手术前(左),再手术后(右),影像片示肿瘤全切除,术后左侧肢体肌力3级,出院时恢复至近5级。




案例三
右顶叶脑胶质瘤手术前(左),手术后(右),肿瘤全切除,无脑功能受损并发症。




案例四
左颞顶叶脑胶质瘤手术前(左),手术后(右),影像片肿瘤全切,无脑功能受损并发症。




上述病例除一例复发胶质瘤第一次手术不是本团队做的手术外,其余均为本团队近期手术病例,术后全部辅助标准放疗、化疗,远期疗效仍然在观察之中。
本文是王俊兴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