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临友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什么是血气分析?

发表者:张临友 人已读

血气分析是指对各种气体、液体中不同类型的气体和酸碱性物质进行分析的技术过程。其标本可以来自血液、尿液、脑脊液及各种混合气体等,但临床应用最多的还是血液。血液标本包括动脉血、静脉血和混合静脉血等,其中又以动脉血气分析的应用最为普遍。

临床应用价值

目前,动脉血气分析在临床各科低氧血症和酸碱失衡的诊断和救治中,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医疗设备。

1.低氧血症是常见并随时可危及病人生命的并发症,许多疾病均可引起,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疾病、严重创伤、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中毒等各种危重病,以及手术麻醉等。然而,单凭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法对低氧血症及其程度作出准确的判断和估价,动脉血气分析是唯一可靠的诊断低氧血症和判断其程度的指标。即使有呼吸机可以纠正缺氧和低氧血症,如果没有动脉血气分析监测的帮助,就无法合理应用呼吸机的许多指征。

2.在危重病救治过程中,酸碱失衡也是继低氧血症之后较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及时诊断和纠正酸碱失衡对危重病的救治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动脉血气分析也是唯一可靠的判断和衡量人体酸碱平衡状况的指标。

各种指标及临床意义

1.氧合状况的指标

(1) po2[Pa02, P02] (动脉血氧分压)是指动脉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正常值:波动范围较大,与年龄有关,一般为80-100mmHg。

临床意义:是判断缺氧和低氧血症的客观指标。当在海平面呼吸空气时, po2低于正常值就已经提示缺氧,但一般只有当po2<60mmHg时,才引起组织缺氧,临床方可诊断为低氧血症。

(2) O2SAT[Sa02, s02] (动脉血氧饱和度)是指动脉血液中Hb在一定氧分压下和氧结合的百分比,即氧合Hb占Hb的百分比。正常值: 90-100%.

临床意义: O2SAT仅仅表示血液中氧与Hb结合的比例,虽然多数情况下也作为缺氧和低氧血症的客观指标,但与po2不同的是它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完全反映机体缺氧的情况,尤其当合并贫血或Hb减低时,此时虽然O2SAT正常,但却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氧。

2.酸碱平衡指标

(1) pH (动脉血酸碱度) 是未分离血细胞的血浆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正常值: 7.35-7.45,平均7.40.

临床意义: pH基本代表细胞外液的情况,是主要的酸碱失衡的诊断指标,对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内环境的稳定性。pH直接反映机体的酸碱状况, >7.45为碱

血症, <7.35为酸血症。但pH正常也不能表明机体没有酸碱平衡失调,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2) pCO2[PaC0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是指以物理状态溶解在血浆中的二氧化碳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正常值: 35-45mmHg,平均40mmHg

临床意义: pCo2是主要的呼吸性酸碱平衡失调的指标,常可反映肺泡通气情况。

般情况下, >45mmHg是呼吸性酸中毒,而<35mmHg是呼吸性碱中毒。

(3) HCO3std和HCO3act[SB和AB] (动脉血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HCO3std是指隔绝空气的全血标本在37℃, pCo2为40mmnHg、 Hb完全氧合的标准条件下所测得的血浆HCO3-含量;而HCO3act是指隔绝空气的全血标本在实际条件下所测得的人体血浆HCO3-含量。正常情况下两者是相等的。

正常值: 22-27mmolL,平均24mmolL

临床意义: HCO3std和HCO3act均代表体内HCO3-含量,是主要的碱性指标,酸中毒时减少,碱中毒时增加。两者的区别在于HCO3sta不受呼吸因素影响,仅仅反映代谢因素HCO3-的储备量,不能反映体内HCO3-的真实含量。而HCO3act受呼吸因素影响,反映体内HCO3-的真实含量。

(4) ctCO2[T-C02] (动脉血二氧化碳总量) 是指血浆中以化合及游离状态下存在的二氧化碳的总量,其中以结合形式存在的二氧化碳占绝大部分。

正常值: 24-32mmol/L,平均28mmol/L.

临床意义: ctco2也是重要的碱性指标,主要代表HCO3-的含量, <24mmol/L时提示酸中毒,而>32mmolL时提示碱中毒。

(5) BE(B) 和BE(ecf)[ABE和BE] (动脉血标准碱储备或碱剩余和实际碱储备或碱剩余)

正常值: -3-+3mmolL.

临床意义: BE(B)和BE(ecf)代表体内碱储备的增加或减少,是判断代谢性酸碱失衡的重要指标。如需用碱滴定,说明血液中碱缺失(相当于酸过剩),用负值表示, <-3mmoVL提示代谢性酸中毒;如需用酸滴定,说明血液中碱过剩,用正值表示, >+3mmolL提示代谢性碱中毒.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