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的临床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SSS)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腔内治疗SS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狭窄7例,闭塞5例。单纯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PTA) 4例,支架置入8例,置入支架8枚。结果 锁骨下动脉(SA)狭窄、闭塞技术成功率为100%(12/12)。患/健侧收缩压比由术前(0.46±0.28)提高至术后(0.89±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16.7±7.9)个月,1例左侧SA闭塞PTA术后13个月再狭窄,给予支架治疗后好转;1例SA重度狭窄患者PTA术后23天出现患肢末梢微血管栓塞,给予改善微循环、扩血管等治疗后好转,无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腔内治疗SSS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明显改善因盗血导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肢乏力、温度低等症状,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症;腔内治疗;支架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 SSS)是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 SA)在椎动脉近心端狭窄或闭寨,由于虹吸作用使对侧椎动脉血流被部分盗取供应患肢,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肢亚急性或慢性缺血症状[1]。随着腔内技术的的发展,其治疗SSS取得了一定疗效[2-4]。我院从07年4月~11年2月采用腔内治疗12例SSS,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例患者中,男8例,女4例,年龄42~79岁,平均68.4岁。症状包括:SSS 10例,患肢慢性缺血8例。术前均行DSA造影确诊,左侧病变11例、右侧病变1例。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分别为9、3、4例;合并脑血管、肾动脉及髂动脉病变者分别为5、4、1例。狭窄的分级:狭窄<29%为轻度,30%~69%为中度,70%~99%为重度。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波利维75mg,qd×3~5d或手术当日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波利维225mg。5F猪尾巴及猎人头导管行主动脉弓、全脑血管及腹主动脉造影,评估病变部位、程度、范围及侧枝循环情况。
1.2.2 腔内治疗 术中全身肝素化,SA狭窄患者单纯球囊扩张(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治疗,6-10atm下扩张2~3次,45~60s/次,选择球囊直径较正常段管径大1mm为宜,若病变较长,球囊应自远而近逐段扩张,扩张后造影如发现残留狭窄大于管腔的30%或血管夹层形成、斑块或内膜片掀起者,则置入支架。SA闭塞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用导丝探寻潜在腔隙,如通不过,则同侧肱动脉入路逆行开通闭塞段,然后球囊扩张,观察疗效,必要时置入支架。
1.2.3 术后治疗及随访 术后应用速碧林4000U,q12h×3d,单纯PTA治疗的患者,长期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对于支架治疗的患者口服波利维75mg/d至少 3个月,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d至少半年。对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给予积极控制(如降压、降糖、降脂等)。术后1、3、6、12和24个月B超检查。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12例患者,中、重度狭窄、闭塞分别为1、6、5例,狭窄长度1.2~4.0 cm,平均(2.8±0.5)cm,闭塞长度2.2~5.7 cm,平均(4.3±1.2)cm。4例单纯PTA治疗,8例支架治疗,共置入8枚支架。7例SA狭窄患者均经股动脉入路,5例SA闭塞患者均采用联合入路,技术成功率100%(12/12)。患/健侧收缩压比由术前(0.46±0.28)提高至术后(0.89±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系统症状全部消失9例,改善1例;上肢缺血症状完全消失6例,改善2例。
并发症:5例股动脉、3例肱动脉术后36~48h穿刺部位出现皮下渗血。4例患者术后12h出现患侧上肢肿胀,以患肢手背疏松组织肿胀为主,考虑与SA开通导致的患肢过度灌注有关,5-8天后患肢肿胀逐渐缓解,无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随访6~38个月,平均(16.7±7.9)个月,1例左侧SA闭塞患者PTA术后13个月再度狭窄,给予支架治疗(如图1-5)。1例SA重度狭窄患者PTA术后23天出现患肢末梢血管栓塞,考虑与粥样斑块脱落有关,给予改善微循环、扩血管等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3.1 SSS的发病及治疗
Moran等[5]报道SA狭窄或闭塞多发生于胸段,即SA起始至椎动脉开口,发生率左侧明显高于右侧(左右之比约2:1),原因可能与左侧SA管径细、开口弯度大有关。本组12例患者中左、右侧SA病变分别为11、1例,高于文献报道,除l例证实为大动脉炎和3例原因不明外,其余8例均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SA狭窄或闭塞。
临床表现:①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和体征:眩晕、晕厥、视物模糊、共济失调、头痛等。② 患肢缺血的症状和体征:患肢活动后乏力,休息后好转,患肢发冷感、疼痛、感觉异常、皮肤苍白或发紫,上肢抬高时症状加重;患侧桡、肱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患侧血压较健侧低20 mmHg以上。③ 其它症状和体征:锁骨上或下区收缩期血管杂音等。
近年来,腔内治疗SSS得到广泛应用,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林等[6]报道:15例SSS患者行腔内治疗均获得成功,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由术前平均45.6 mmHg降至16 mmHg,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无复发。孟等[7]报道:SA狭窄及闭塞患者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1.6%。患/健侧收缩压比由术前(0.60±0.11)提高至(0.95±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无脑卒中及栓塞等并发症,随访(30.0±3.0)个月,再狭窄率为8.3%,1、3年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5%及81.3%。本组12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再狭窄率为8.3%(1/12),疗效与临床报道相似,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2 入路的选择----股动脉VS股动脉+患侧肱动脉(联合入路)
经股动脉入路的优点:易穿刺、操作方便、并发症少、降低术者术中受到的辐射剂量,且可置入8F的导引导管;缺点:不能为导管、导丝提供足够的支撑力,难以通过狭窄或闭塞段,当开口部位闭塞时,寻找开口困难,治疗成功率低,若导丝穿出血管,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联合入路的优点:导丝、导管在腋动脉内,固定较好,具有良好的支撑力和方向性,若导丝在闭塞血管远端穿出血管外,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并发症。缺点:当SA重度狭窄或闭塞时,肱动脉搏动非常弱,穿刺困难(B超定位穿刺可提高成功率)。肱动脉较细,只能置入6F以内的血管鞘,穿刺并发症较股动脉多,如肱动脉痉挛引发血栓形成及术后血肿压迫可导致多支神经损伤。因此刘等[8]认为应尽量避免肱动脉穿刺。
本组7例狭窄患者采用股动脉入路,5例闭塞患者采用联合入路,肱动脉采取盲穿或B超定位下穿刺。5例股动脉、3例肱动脉术后24~48h穿刺部位出现皮下渗血,表现为穿刺周围皮肤淤青,考虑与围手术期采用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有关,观察后好转,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3 脑及患肢保护装置的应用
脑保护装置:一般认为右侧SA狭窄患者,特别是重度狭窄或闭塞者,且狭窄或闭塞段距离颈动脉开口较近者,应使用保护装置,有利于降低栓塞事件的发生率。蔡等[9]认为:因病变侧椎动脉血流为逆向,狭窄段扩张后由逆向血流变为顺行血流需要一段时间,扩张过程中斑块脱落首先流向SA远端,多数不会流向椎动脉,故一般不会发生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事件。本组1例右侧SA狭窄,狭窄段离颈动脉开口较远,未采用保护装置直接PTA治疗;11例左侧SA病变,只有1例SA闭塞患者PTA前经同侧肱动脉置入椎动脉保护球囊,其余6例狭窄、4例闭塞患者均未采用保护装置,且未发生栓塞事件。初步认为:除右侧SA重度狭窄或闭塞,且病变部位距颈动脉开口较近的患者外,其它类型的SA狭窄或闭塞可不使用脑保护装置。
患肢保护装置: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SA狭窄或闭塞,PTA或支架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患肢远端血管栓塞,导致栓塞以远的肢体缺血,甚至坏死,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此方面的文献报道较少。本组2例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SA病变患者使用了滤网保护装置,其中1例在回收的滤网中可以见到大量白色斑片样脱落物质。初步认为:根据患者狭窄及闭塞情况,对于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滤器,降低患肢远端血管栓塞的发生率。
3.4 PTA VS支架
陈等[10]报道单纯PTA术后12~37个月复发率为13.0%,支架治疗成功率高,短、中期通畅率高,疗效优于单纯PTA。文献报道[11,12]支架置入治疗SA狭窄或闭塞的长期疗效是可靠、安全的。本组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支架置入效果要优于单纯PTA治疗,尤其对于重度狭窄的患者,对于SA闭塞的患者,几乎均需要置入支架。置入支架不但可以保持SA的长期通畅,还可以稳固斑块,避免粥样斑块脱落,降低远端血管栓塞的发生率。本组1例患者左侧SA闭塞PTA术后13个月再度狭窄,支架治疗后好转。1例SA重度狭窄PTA术后23天突然出现患肢食指、中指、无名指末节背面疼痛、肤色发黑、皮温降低,且逐渐加重,局部皮肤斑片样坏死脱落,给予保守治疗后好转。考虑可能与PTA后粥样硬化斑块松动、脱落栓塞患肢末节血管有关。
选择球扩式支架还是自膨式支架取决于病变部位(位于锁骨下动脉开口还是非开口部病变,在椎动脉开口近段还是远段)、长度、迂曲程度和钙化程度等。球扩式支架径向强度好,定位准确,适合开口部位和邻近椎动脉或颈总动脉开口部的病变。自膨式支架贴管性好,不易回缩及移位,弯曲顺应性好。适合扭曲和钙化程度重的病变。由于本组大部分患者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长段SA病变,故8例患者均使用自膨式支架。
术中注意事项:① 对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病变,不宜用大球囊反复多次扩张,宜用5 mm以下球囊简单扩张,只要支架递送系统便于通过即可。② 支架应尽可能避免覆盖椎动脉开口,如不可避免,支架应跨越椎动脉开口,而不要将支架头端放置在椎动脉开口处,从而避免支架头部刺激血管内膜,避免血管内膜过度增生,降低椎动脉闭塞的机率。支架应超出病变两端1 cm,如果为无名动脉起始部位狭窄或闭塞,支架应突出于主动脉弓内1-2 mm为宜,以牢固覆盖开口,减少该处反弹回缩和再狭窄的发生率;突出不足1 mm时,支架末端支撑力不足,狭窄或闭塞处可能撑开不够;超过2 mm时,理论上增加了主动脉远端血栓栓塞的可能性。③支架直径的选择:文献报道支架的直径应超过相关血管管径10%为宜。也有学者认为[13]支架的直径应限制在超过相关血管管径10%以内,否则即使支架少量超过其内径也可能有严重危险。本组8枚支架均在超过血管管径10%左右的水平。④ 支架释放后如残余狭窄大于20%仍需后扩,本组6例患者需要后扩处理。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① 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有待扩大样本,进行更长期的疗效观察。② 对得出的若干结论只是临床经验推测,无统计学证据,如脑及患肢保护装置使用的临床获益情况?支架直径的选择:大于还是控制在超过相关血管管径10%以内?诸多详细情况尚需日后逐渐积累、分析得出结论。
简而言之,腔内治疗SSS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明显改善因盗血导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肢乏力、肢体温度低等不适,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 考 文 献
[1]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0.
[2] Tyagi S, Verma PK, Gambhir DS, et a1. Early and long term results of subclavian angioplasty in aortoarteritis (Takayasu disease): comparison with atherosclerosis [J]. 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1. 1998, 21: 219-224.
[3] 陈忠,吴庆华,杨宝钟,等.微创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探讨[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4, 9: 34-36.
[4] 李郁芳,蒋初明,李冬华,等.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性疾病[J].介入放射性杂志, 2008, 17(2): 132-136.
[5] Moran KT, Zide RS, Persson AV. Natural history of 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 [J]. Am Surg, 1998, 54: 643.
[6] 林 峰,李俊霞,王晓静.血管内支架置放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15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4): 619-620.
[7] 孟庆友,李晓强,钱爱民,等.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25例的腔内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0, 25(11): 883-885.
[8] 刘昌伟,管衔,李拥军,等.逆行支架置入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初步评价[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4, 24: 215-216.
[9] 蔡学礼,程伟进,黄跃金,等.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附14例报告) [J].中国医师杂志, 2009, 11(4): 510-512.
[10] 陈忠,吴庆华.微创治疗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J].中华外科杂志, 2003, 41(3): 499.
[11] Sheherbiuk AN, Kondrashin SA, Zaitsev Alu, et a1. Mini-invasive technologie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ajor vessels diseases [J]. Khirurgiia (Mosk), 2005, (3):10-17.
[12] De Vries JP, Jager LC, Vanden Berg JC, et a1. Durability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for obstructive lesions of proximal subclavian artery long-temp results. J Vase Surg, 2005, 41(1): 19-23.
[13] 李麟荪、滕皋军.介入放射学---临床与并发症.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16.
本文是贾中芝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