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耻骨上区疼痛为特征的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nterstitial cystitis, or bladder pain syndrome , IC/BPS)是以膀胱慢性疼痛为特点、严重的、原因不明(诊断排除任何已知的病因)的膀胱炎症综合征。往往伴有尿频(92%)、尿急(92%)、尿痛(70%)、起夜(夜尿),而尿培养则无菌。间质性膀胱炎的症状可能与其他膀胱功能异常症状相重叠:如尿道感染、膀胱过度活动症、输尿管炎、尿道综合征以及前列腺炎。该综合征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严重降低生活质量的程度不亚于类风湿关节炎、慢性癌症疼痛或肾脏透析。至今所应用的包括膀胱切除在内的各种治疗方法效果均不十分满意。
一、发病原因
IC/BPS目前的发病原因不明。尽管如此,目前医学界研究已经提出了一些解释,其中包括:自身免疫学说、感染学说、神经学说、肥大细胞学说、衬里渗漏学说和尿毒物产生学说,其他的发病原因涉及到变态反应、遗传和应激-心理机制。最近的研究表明,IC/BPS病人的尿内含有一种抑制膀胱上皮细胞增殖的物质,可使膀胱易于感染,从而发生IC/BPS。临床和实验室证据确认肥大细胞在IC/BPS的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因为该细胞释放组织胺,导致疼痛、肿胀、疤痕并干扰愈合过程。研究表明,IC/BPS病人膀胱的神经纤维显著增生。不管初始原因如何,业已明确的是病人膀胱衬里或输尿管上皮受损,当表面的氨基糖苷由于感染、过量咖啡或碳酸饮料等原因损伤脱落后,尿中的化学物质渗漏到周围组织,引起疼痛、炎症和尿路症状,大多文献支持这一观点。口服或通过导管使用硫酸聚戊糖可修复或重建损伤的膀胱衬里,减轻症状。很多研究已经注意到焦虑、应激和高反应性与IC/BPS的关联。
二、流行病学
尽管最早认为该病是绝经期妇女的特发疾病,但越来越多的男女在二十几岁被诊断。事实上,IC/BPS影响所有年龄、性别、社会经济背景的人群,其发生并不少见。从1887年Skene第一次应用间质性膀胱炎,这一定义到目前的膀胱疼痛综合征;从最早认识膀胱内的Hunner’s溃疡,到1978年发现膀胱粘膜集簇状出血;从50年代认为这类患者为精神疾患,到目前认识它是由于膀胱粘膜功能障碍引起的症状;从最初Oravisto在芬兰赫尔辛基调查其发病率仅为10/10万,到1994年报道发病率可能高达865/10万,乃至认为每10万人群中存在IC/BPS类症状的患者可能高达5千人。这一百余年来,人类对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近研究揭示 美国有270万~ 653万女性有 IC/BPS症状,高达12% 女性有早期IC/BPS的表现。进一步的研究估计该综合征在男性也远比早期认为的高[5]。
三、诊断鉴别
IC/BPS的诊断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排除的过程。美国泌尿学会(Americ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AUA)指南建议仔细检查病史、查体和实验室检查评估IC/BPS症状和其他潜在异常[3] 。KCl试验,又称为钾敏感试验,已不再建议实施。对于复杂病例,经过膀胱镜下膀胱灌水膨涨(hydrodistention)试验有助于诊断,但该试验对IC/BPS并非特异,而且试验本身可能导致与IC/BPS相似的膀胱出血点(glomerulations)。因此,IC/BPS的诊断主要靠排除法。
四、疾病治疗:主要通过药物、饮食、心理调节或手术等方法。
A类、药物治疗
1、阿米替林为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是治疗IC/BPS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2、西米替丁为H2受体阻滞剂,适用于非溃疡型IC/BPS患者。
3、羟嗪为H1受体拮抗剂,抗过敏药物,在使用盐酸羟嗪治疗IC/BPS的过程中,患者的偏头疼、肠易激综合征和变态反应性疾病也可以得到改善。
4、硫酸戊聚糖钠(Elmiron)是目前为止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唯一口服药物: 一种口服用药,能修补受损的,薄的,或是“漏洞的”膀胱表面。这些表面(氨基葡萄聚醣或是GAG层)是由一层黏膜所组成,能保护膀胱壁免被尿液的细菌和腐蚀物感染。分子量4000-6000(聚合度约11~23糖基)。戊聚糖多硫酸钠能修补受损的,薄的,或是“漏洞的”膀胱表面。这些表面(氨基葡萄聚醣或是GAG层)是由一层黏膜所组成,能保护膀胱壁免被尿液的细菌和腐蚀物感染。戊聚糖多硫酸钠可能是治疗前列腺炎、IC有关的难治性耻骨上区疼痛的理想药物选择。
Elmiron具有人工GAG层的功能,但是它在IC的机械性功能还不为所知。1996年的秋天,FDA当局批准了Elmiron的销售市场,Elmiron成了第一个合法的专治IC的疼痛及不舒适的口服用药。临床研究: 有38%的病患在接受Elmiron治疗三个月后,他们的IC徵状有显著的进展。在公开测试中,有61%的病患的病情证实有进展。
用药方案: 建议IC病患每天服用Elmiron三次,每次服用100毫克,总共是一天300毫克。 Elmiron须服用二到四个月后才能见效,但是病患最好是持续个至少六个月的治疗才停止。疼痛首先减轻,但是通常需要六到九个月的舒缓期。
Pentosan Polysulfate 戊聚糖多硫酸酯,也是一种有效和选择性的抗HIV 药物。
5、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孢素A和氨甲喋呤等,据报道疗效好,但副作用较大。
6、非甾体抗炎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短期效果明显,停药后复发。
7、镇痛药物:曲马多、吗啡、芬太尼、颠茄等阿片类药物以及罂粟碱均可暂时缓解症状,但争议较大。膀胱内灌注利多卡因也是一种可以选择的镇痛治疗方法。
8、维生素D3类似物BXL628可改善由于平滑肌收缩引起的尿急尿频症状,但效果欠佳。
9、槲皮素可能对IC/BPS有效。
10、右旋苯丙胺,对疼痛和尿频症状有效。
11、二甲亚砜(DMSO)是迄今为止美国FDA批准用于IC治疗的唯一一种膀胱灌注药物。DMSO灌注后多数患者会出现大蒜样臭味,是不少患者拒绝该治疗的原因。
12、辣椒拉素类似物(RTX)通过耗竭C神经纤维末梢的神经胺类物质而达到阻滞C纤维的作用。
13、透明质酸钠,作为膀胱粘膜保护层的主要成分,总体治疗效果较好。
14、肉毒素A具有止痛作用,但是需要反复注射治疗。
15、硫酸软骨素是另一种膀胱粘膜保护层的主要成分,对IC/BPS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16、肝素用于IC治疗的主要作用机理是作为膀胱粘膜保护层成分,来替代可能损伤的膀胱粘膜保护层。
17、卡介苗(BCG)和白介素,其作用机理在于其免疫调制作用。
18、氧氯苯磺酸钠,其使用时经麻醉下灌注,本身会引起疼痛。
19、硫酸脱乙酰壳多糖衍生物替代膀胱粘膜保护层也是一种治疗方法,但属试验阶段。
B类、非药物治疗
1、 膀胱扩张治疗IC/BPS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它还有着明确诊断的意义,是一线方法。
2、 溃疡型间质性膀胱炎经尿道溃疡电切电灼术可作为首选治疗。
3、 骶神经调节(SNM)为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通过植入神经调控系统(膀胱起搏器)调节传入神经通路,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有文献报道,骶神经调节术对于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长期有效率达73%。
4、 胫后神经刺激术(PTNS)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可使一些患者获益。
5、 针刺治疗在IC/BPS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6、 高压氧治疗,可选,但是效果不尽满意。
7、 膀胱扩大术,适用于尿频严重,但是疼痛较轻的患者。
8、 膀胱全切术和尿流改道,这类治疗会切除膀胱,属于不可逆性治疗,需要非常慎重。除非经各种治疗后,患者均无效,膀胱挛缩、尿频和疼痛十分严重,否则不建议采用。 大家可以看到,上述这些种类繁多的治疗方法,仅属于治疗IC/BPS的部分方法,目前没有一种上述治疗会对患者肯定有效,但是暂时的治疗失败也绝不等同于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换用其它治疗方法或者是选择联合治疗方法,我们对一些重症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症状显著改善率高达70% 。
本文是蒋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