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杨慧霞 三甲
杨慧霞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产科

杨慧霞教授 | 关注围产期健康管理 助力健康中国梦

3694人已读
1.jpg

受访者丨杨慧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母儿健康是围产医学亘古不变的追求目标,但随着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时代,围产医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从简单的围产期健康管理过渡到生命早期健康管理,甚至是生命全周期的健康管理,围产医学与健康中国密切相关。为了解我国围产医学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目前所面临的挑战,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杨慧霞教授。

孕产妇及婴儿死亡率的巨变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妇幼健康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均取得了巨大进步与卓越成绩。围产医学在许多方面也同样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我国围产医学是在产科和儿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杨慧霞教授指出,尽管发展历程只有30余年,但经过几代围产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围产医学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下降。围产医学工作者的关注领域已从单纯的妊娠期母、儿健康,发展到“生命早期1000天”,再到女性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围产医学不仅要关注妊娠期孕妇的健康问题,还同时要关注胎儿的宫内发育生长情况,也应认识到将患病胎儿视为患者,对胎儿进行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及处理。在这一背景下,我国胎儿医学研究逐渐发展壮大。杨慧霞教授认为,胎儿宫内所处的营养状况、不良因素暴露对于其终生健康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要关注女性群体的健康教育水平,尤其是女性青春期、孕前、孕期的营养及健康状况,以保障与促进下一代健康。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水平薄弱,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缺医少药,孕产妇死亡率高达1500/10 万,婴儿死亡率高达200‰,人均预期寿命仅有35岁。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至2018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8.3/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6.1‰,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0岁,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近年来,我国产科服务能力水平不断提高,产程中椎管内分娩镇痛及其他镇痛措施均明显增加,产程时限变更,减少产程中不必要干预等一系列措施的改进,使我国剖宫产率持续下降,2018年全国剖宫产率为36.7%。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持续提高,从1996年的65.5%上升至2018年的89.9%。上述成绩的取得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妇幼政策的有力推行密不可分。

开创新技术 为治疗穿透性胎盘植入保驾护航

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曾有剖宫产史的女性再次妊娠,胎盘植入性疾病(PAS)发生率在我国呈现逐年升高趋势。杨慧霞教授表示,PAS尤其穿透性PAS是引起严重产后出血及围产期紧急子宫切除的主要原因,产科医生应不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以改进PAS患者的预后。

杨慧霞教授认为,要改善这些患者预后,应进一步提高PAS孕期诊断的准确性,将PAS的超声指标规范化、具体化,以及建立新的预测PAS模型或评分系统等。妊娠期尽早进行精准诊断并及时分级转诊,同时结合多学科协作的优势在手术前进行充分评估,手术中合理及灵活应用多种血管阻断和止血缝合方式,以减少术中出血及膀胱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PAS的母儿结局。

近年来,杨慧霞教授所带领的团队致力于PAS研究, 具有丰富的胎盘植入管理经验,建立了凶险性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的规范化围手术期管理规范,联合影像科、泌尿科、介入科和麻醉科创建了术前综合评估、腹主动脉球囊置入或髂内动脉介入与止血带辅助下子宫下段蝶形缝合及自体血回输的综合手术策略,有效地减少孕产妇术中出血及异体输血风险,提高子宫保留率,极大地保证了孕产妇的安全。其中,“止血带捆绑下子宫下段环形蝶式缝扎术”为杨慧霞教授团队开创的一种新的处理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的手术方式,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 且保留生育功能,为临床治疗凶险性胎盘植入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正是由于对胎盘植入管理模式及手术方式的创新, 杨慧霞教授多次受邀在国际产科大会、国际母胎医学大会上介绍其团队对胎盘植入的管理经验、规范化模式及手术方法。

2019年11月2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科技大会暨“第三届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颁奖会上,由杨慧霞教授领衔的项目“改善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孕产妇预后的综合管理体系建立”获得妇幼健康科技成果奖一等奖殊荣。

加强妊娠期糖尿病管理

“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随之而来的是高龄孕妇比例的增加,患有2型糖尿病的孕产妇也随之增加。然而, 孕前糖尿病由于其病程较长且血糖升高程度较严重,甚至合并有微血管病变,对母、婴均存在严重危害;孕前糖尿病者子痫前期、早产、胎儿先天畸形和死产、巨大儿等风险增加;妊娠期宫内高血糖暴露可能会造成对后代的远期影响,主要为成年后糖尿病、肥胖及心血管疾病等风险增加。杨慧霞教授认为,将血糖控制达标后的计划妊娠可显著降低孕前糖尿病所引起的新生儿出生缺陷。目前,我国孕前糖尿病诊断率及血糖控制达标率均低,应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

美国糖尿病学会推荐血糖控制目标为孕前糖化血红蛋白<6.5%,对于控制达该目标但容易出现低血糖的孕妇, 可将血糖控制目标适当放宽至7%。有研究显示,我国孕前糖尿病的漏诊率高,这一部分患者在孕早期时高血糖得不到控制,对母儿带来严重不良影响。因此,对于存在糖尿病高危因素,如高龄、超重或肥胖、高血压、脂代谢异常及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应在计划妊娠时进行相关筛查,尽早发现漏诊糖尿病患者。孕前除积极进行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超重及肥胖者孕前应积极控制体重,制定完善的营养计划,使孕前体重至少减少5%~10%。另外,糖尿病患者在孕前应进行相关并发症的筛查,包括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等。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应在孕前或者孕早期接受眼底检查,糖尿病肾脏病变评估等。

杨慧霞教授指出,孕妇在妊娠期间的胰岛素抵抗程度及胰岛素需求随着妊娠进展而发生变化。糖尿病孕妇在孕早期时对胰岛素最为敏感,因此需要密切进行血糖监测来预防孕早期低血糖发生,在孕中晚期胰岛素需求量增大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在孕16周之后,胰岛素抵抗水平逐渐上升,糖尿病孕妇对胰岛素的需求每周都会发生变化,因此需严密进行血糖监测。

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孕期营养缺乏状况已有所好转,但孕期营养过剩、胎儿高血糖暴露等,对健康的影响值得关注。此外,孕妇体型异常(消瘦或超重、肥胖)、孕妇的饮食、代谢和内分泌异常等都会引起胎儿生理功能的改变,进而增加成年后发生慢性疾病的机率。

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理论认为,除了遗传和环境因素,生命发育早期经历营养不良,也会增加成年后罹患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这种影响甚至会持续几代人。杨慧霞教授指出,妊娠期营养状况直接关系到母体和子代的健康,因此根据科学、规范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对孕妇进行营养教育和营养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国际妇产科联盟也呼吁营养优先,强调健康营养的重要性,应加强人们对女性营养的补充能深刻影响其自身和子代的认识,支持改善青春期女性和育龄女性营养的行动,对孕妇营养不良与子代非传染性疾病的关系给予更多的关注。围孕期的各个阶段(备孕期、孕期和哺乳期)均需要充足且均衡的营养,以确保孕妇和胎儿健康以及产后婴儿的生长发育。

围产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与孕产妇的健康息息相关,与子代的近期和远期健康密不可分,更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杨慧霞教授强调,围产工作者的使命已经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迎接新生命到来,更要为新生命一生的健康而努力。围产医学承载的已经不仅是母婴两代人的健康,更可能对未来几代人的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杨慧霞
杨慧霞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