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交叉韧带损伤程度数值化测量-关节松弛度测量仪
大家好!我是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研究所的何震明医生,是一个每天都在关节镜里奋斗的技术男。
为了感谢大家对个人公众号的支持--上一篇有关肩袖损伤的文章阅读量三天内达到2000次,今天特意再次输出一篇新的运动疾病类文章。
什么是前交叉韧带断裂?
如何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
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效果如何评估?
这些个题目太大,未来将分次和大家分享我的工作心得。
第一章 关节松弛度测量
这次,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款在前交叉韧带损伤临床工作中非常关键的工具。这件工具的运用对于医疗条件和专业操作技术有一定要求,据我所知在全国也并不是很常见。前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前向稳定的最重要结构。准确评估膝关节松弛度是前交叉韧带治疗中最关键的一环。评估交叉韧带稳定性的最重要查体方法就是抽屉实验和Lachmann实验。
1. 抽屉实验
抽屉实验就是在膝关节屈曲90度时,感受股骨(大腿骨)和胫骨(小腿骨)之间相对的移动距离。
2. Lachmann实验
Lachmann实验在膝关节屈曲15-30度时,感受股骨(大腿骨)和胫骨(小腿骨)之间相对的移动距离。其中Lachmann试验主要用于评估前交叉韧带损伤程度的方法。
手法检查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患者肌肉彻底放松,同时医生能够完全握住患者膝关节。所以,要么检查者手够大,要么患者腿够细,同时还需要患者彻底放松。
这三种情况可遇不可完全求,因此就会造成医生查体的个体差异,个人感受不同,结论可能不尽相同,而且这项检查需要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得到长时间的培训。
3. 关节松弛度测量仪检查
尽管有经验的医生做的lachmann检查非常可靠,但却无法进行量化评估。临床中引入另外相对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评估松弛度。用关节松弛度仪器检查是一个数值化的方法,来判断交叉韧带的完整性,为临床和科研提供膝关节松弛度量化数值。
通过模仿膝关节查体的方法,来达到测量股骨(大腿骨)和胫骨(小腿骨)之间相对的移动距离,量化膝关节的稳定程度,前交叉韧带功能评估就是模仿通过lachmann实验(屈膝30度)。
测量时先将测量仪器绑带固定,测量仪器关节标记线对准膝关节关节线,然后让患者放松肌肉,固定患者髌骨,操作者一手扶住膝关节,另外一手向前牵拉,随后记录胫骨向前移动距离,计算双侧移动差值。
第二章 关节松弛度测量仪
1. 关节松弛度测量仪用途:
(1)协助检查前交叉韧带损伤程度;
(2)术前评估膝关节稳定程度(交叉韧带损伤程度);
(3)术后评估膝关节稳定程度(交叉韧带功能状态);
(4)术前术后膝关节稳定程度比较;
(5)评估后交叉韧带损伤程度。
2.关节松弛度测量仪结果分析(前交叉韧带):
(1)≤2mm
--前交叉韧带完整,膝关节稳定
(2)≤4mm
--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
--膝关节韧带重建术后
(3)>4mm
--前交叉断裂或者失效
3. 关节松弛度测量仪操作:
再好的机器也需要人为操作,使用关节松弛测量仪时,最好由固定的专业人士进行测量操作,保证数据稳定性与准确性。在此,隆重向大家推荐我们单位的L专家,关节松弛度测量17年。截止目前,已进行关节松弛度测量近4W人次,承接全科40+名医生所有的病例,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相信可以为患者带来专业、精准的诊疗体验。
固定的专业人士进行测量的优点有:
(1)品控稳定,稳定和准确是人为测量最重要的环节;
(2)非术者测量,排除术者偏差;
(3)高效,专门地点进行评测,规律省时;
(4)非麻醉状态下进行,便于术前术后差值比较;
(5)便于和所有医生进行沟通、交流、分析结果,并结合临床查体、影像进行比较,即时反馈,纠正偏差。
以上给大家简单介绍韧带松弛度测量仪的作用,如果大家需要评估交叉韧带功能,需要进行关节松弛度检查,无论术前或者术后,都可以到我们门诊预约膝关节松弛度测量,了解自己的韧带情况。
感谢大家阅读我的心得,欢迎大家相互交流,也可以私信给我。如果本篇点赞、分享、在看或公众号关注人数超过300的话,下次再讨论一下影像学如何评估交叉韧带或者半月板损伤。
参 考 文 献
1. Eric M. Rohman Jeffrey A. Macalena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ssessment using arthrometry and stress imaging(关节松弛测量仪和负荷影响在前交叉韧带评估的比较). Curr Rev Musculoskelet Med. 2016 Jun; 9(2): 130–138.
2. J.Willian Myrer Relative and Absolute Reliability of the KT-2000 Arthrometer for Uninjured Knees(KT2000关节松弛测量仪测量非损伤膝关节绝对和相对松弛度) AJSM(美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6
本文是何震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