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以为手术好了就稳了,术后康复对患者如此重要!| 嘉兴二院
[手术后康复]是康复科和物理治疗里面很重要的一个领域,同时也是很需要跨科别沟通的一个医疗项目。
本章来和大家聊聊手术后身体会发生什么事,以及为何手术后要做物理治疗来康复!
身体不动会"生锈"
在谈手术之前,我们先来聊聊人体一个很重要的特性,那就是如果身体的关节、肌肉不去用它,久了他可能就会活动范围变少。
就像自行车经常不骑就很难踩、摩托车很久不用就很难启动一样。
关节外面有一层一层的结缔组织把关节包起来变成关节囊,如果关节长期不活动的话(长期制动),关节囊层层的结缔组织会变短,让关节本身不好活动。
另外长期缺乏活动,肌肉也会因为肌节数目变少、长度变短,肌肉变得紧绷、收缩、弹性变差,不利关节活动。
△一层一层的结缔组织形成关节囊
手术后身体的“复原”
当你的身体无法靠自己的能力去修复时,或是有东西需要被移除时,例如肿瘤,我们会动手术来帮助病患改善身体状况。
手术后身体会开始自我修复,这时候有很多事情会同时发生:
1. 组织方向性的紊乱
身体很多组织都有方向性来应付活动时产生的压力或张力。
如果手术后如果长期不动,会缺乏力量来告诉组织应该要往哪个方向长,很有可能让新长出来的组织排列很乱,难以伸展。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关节囊内的胶原蛋白,这些胶原蛋白可以让骨头在正确的轨道里活动。如果胶原蛋白的方向乱了,就会影响到关节的活动。
△上图为韧带(一种结缔组织)受伤后乱长的影响
2. 组织粘连在一块
粘连是受伤、手术后常见的问题之一。简单说,就是身体组织在修复的过程中,把不该粘连在一起的组织粘在一起了。
粘连会造成很多问题,常见的例如腹部手术后肠道阻塞。但今天我会把重点放在物理治疗常处理的肌肉、骨骼、关节的粘连。
因为原本可以滑来滑去的组织们粘在一起,会让你的活动角度受限。而且组织的方向也会混乱。
3. 骨密度下降
压力和拉力会影像到骨头里骨小梁的排列,越运动、有越多力量的冲击与拉扯,骨头长得越好!相反的,手术后长期休养不动的话,骨头的密度会下降。
这种现象对老人负面影响更大,老人本来就更容易骨质疏松了,很容易一个不小心跌倒就骨折,骨折复原过程又都不动了话,骨头就越松,越松下次就越容易摔断。
4. 水肿
四肢末梢,尤其是下肢,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帮浦(泵浦)效应可以帮助血液循环。
如果太久没动,没有肌肉帮浦帮忙把血液、组织液循环起来,一直堆积在手术复原的地方,就会是一个肿。
手术后康复
(物理治疗)
上面说的那些原因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手术后康复来帮助身体回到生活所需的功能。举一个例子:
有一位病患是因为跌倒造成小腿外侧靠近脚踝那边骨折,也就是腓骨靠近脚踝的地方。
其实骨折是各种伤害中比较好的一种,因为你的骨头有很好的复原能力,虽然说骨折听起来有点可怕,毕竟骨头那么硬都折断了。
由于长期固定的关系,她脚踝变得不太能动、左腿肌力下降非常多,不利于日常活动,而且有足弓塌陷的现象,简单说就是变成扁平足。
为了保护受伤的左脚,身体会本能的把重心移到右边去,改变走路的方式,也就是步态,有可能引发其他问题。
也因为这次受伤以及复原的过程,身体的平衡能力、本体感觉变差,有可能增加未来跌倒的风险。另外也有水肿的现象。
*注:本体感觉的意思,是闭起眼睛后,身体仍然可以知道肢体所在的位置,并且依靠肌肉身长、缩短、触觉等等方式去做各种反应。
在仔细检查后,我们可以为她量身定制的手术后康复计划如下:
1.我们首先得处理肿起来这件事,所以可以利用淋巴引流、肌内效贴布等方法帮助水肿内的组织液回流。
2.水肿状况变好后,我们先来解决脚踝活动的问题,先透过关节松动术来改善关节卡住这件事。接着加强脚踝被动以及主动的活动度。
意思是我用手去凹她脚踝,她的脚踝要能够动,这是被动的部分。而她也要能靠自己的肌肉主动使脚踝动来动去,这是主动的部分。
3.脚踝能够动了之后,我们便可以去解决腿部肌肉变弱的问题,改善足弓塌陷、左腿肌肉萎缩,同时训练本体感觉,让病患不只恢复生活功能,更能预防下次受伤。
训练菜单如下:
训练胫前肌、胫后肌的控制能力,接着训练足底的肌肉。搭配贴扎来重建足弓。
针对左腿的臀大肌、臀中肌、股四头肌(大腿肌肉)、小腿后肌群做肌力训练。
用平衡垫来训练身体的平衡能力和本体感觉。
锻炼核心肌群及步态。
该位患者只经过两个礼拜共四次的治疗,就让原本不能动的脚踝恢复正常活动范围,左脚可以单脚站超过30秒,在不需要器具帮忙下可以走路超过十分钟。
可以恢复生活需求、回到工作岗位上。但是还是需要持续的身体控制与肌肉训练。
其实这不是「我」的功劳,我非常感谢她的手术医师说当左脚可以承受一些重量后,就去做物理治疗来手术后康复。
以免因为受伤的那只脚长期不使用,不只肌肉变差、控制能力变差、活动角度变差,骨质密度也会变差,成为再次受伤的风险因子。
除了手术医师,病患自己的功劳也很大,每次治疗结束后我都会给她回家作业,她都有确实完成在家中的康复训练课表。
本文是吴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