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毛岸荣 三甲
毛岸荣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肝脏外科

警惕胆囊癌——沉默的杀手

2575人已读

在看门诊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病人,医生,我以前有胆囊结石很多年,但是我从来都没有疼痛过,看过医生,医生说,不痛,没有发作过,不需要手术,胆囊切除后消化功能下降,容易腹泻,得肠癌的机会有可能增加,而且胆囊毕竟是人身上的一个器官,所以不要手术切除,怎么现在就是胆囊癌晚期了?并且眼睛已经发黄,腹腔内已经广泛转移。

每次遇到胆囊癌患者,总会为这类病人扼腕叹息,早一点手术切除,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用微创技术来完成手术,费用低,痛苦小,术后还可以用镇痛泵来减轻手术的痛苦,当天就可以进食,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动,很快出院,甚至日间手术就可以完成,一周后可以从事非体力劳动。上周五上午看门诊,更是遇到不幸的一家人,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表情绝望地递上一张CT报告单:胆囊癌手术后,后腹膜淋巴结多发转移,“医生能否救救我,因为我母亲也是胆囊癌,现在已经全身广泛转移,当地医院已经拒绝治疗,回到了家中……”,这样场景令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胆囊结石,最可怕的不是它让人右上腹痛、畏寒、发热,而在于它癌变难以被早期发现,所以无痛性胆囊结石,就像一个“沉默的杀手”,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根据情况尽早手术。

胆囊结石是胆汁内的某些成分由于某些原因在胆囊内沉积下来,形成泥沙或石头样的东西。根据形成结石的成分,可分为胆固醇性结石、胆色素性结石和混合性结石。

1595568486.png

胆囊结石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富贵病”,肥胖、妊娠、高脂肪饮食等都会引起胆囊结石。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在胆囊结石患者中,单个结石直径>3 cm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直径<1 cm者的10倍。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被检查出患有胆囊结石,这可能与不健康生活方式有关。尤其是长期不吃早餐会得胆囊结石,原因是胆囊中的胆汁是肝细胞分泌的,储存在胆囊中,胆囊只相当于“仓库”。当我们进食时,胆汁会参与消化。人在睡觉时,胆囊仍会积蓄胆汁,如果不吃早饭,胆汁无 “用武之地”,就会在胆囊内浓缩并沉积,形成胆囊结石。

我国是胆囊癌的高发地区,上海市胆囊癌的发病率为7.81/10万,且发病率呈持续缓慢上升趋势,具有发展迅速、早期转移、预后极差的特点,致死人数已升至大城市消化道肿瘤第4位(4.4%),根治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手段,迄今缺乏行之有效的系统性治疗手段。

1595568491.png

为了预防胆囊癌的发生,出现下列危险因素时应 考虑行胆囊切除术,且胆囊标本应广泛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

(1)直径>3 cm的胆囊结石;

(2)合并有胆囊壁不均匀钙化、 点状钙化或者多个细小钙化的胆囊炎以及瓷性胆囊;

(3)胆囊息肉直径>10 mm;胆囊息肉直径<10 mm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单发或无蒂息肉且迅速增大者(6个月内增长速度>3 mm);

(4)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的胆囊腺肌症;

(5)胰胆管汇合 异常合并胆囊占位性病变;

(6)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

由此可见,及早预防胆囊结石对防止胆囊癌的发生至关重要。胆囊结石的形成与是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的。首先,按时间规律饮食,平时膳食要多样化,调配要合理,每餐七八分饱,避免暴饮暴食,在规律进食的前提下,可以使胆囊定时收缩,避免形成胆囊结石。其次应少进食过多的高脂肪的食物,增加纤维食物的摄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浓度,防止胆囊结石的形成。还有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久坐不动会导致消化道蠕动减弱,胆汁也分泌减少,促进胆囊结石形成,最后按时吃早餐,避免过度肥胖。

如果患者诊断为胆囊癌晚期,不能手术,也切莫灰心;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脏外科主任王鲁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团队目前正在进行胆道肿瘤的转化治疗研究。我们肝胆肿瘤MDT讨论是每周四上午七点半开始讨论,每次讨论患者5-10位。依靠我们强大的病理科、化疗科、放疗科等团队与肿瘤基因检测的结果,结合我们MTD团队的集体智慧,为每一位患者制定放化疗结合靶向或免疫的治疗策略,经过治疗,很多患者转化成功,肿瘤明显缩小,再次获得手术机会,重获新生。不能手术的患者也能从MDT推荐的诊治方案中得到生存的获益。


毛岸荣
毛岸荣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肝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