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最关心的步态问题:练就不走空的贼眼 -援藏第48天
今天上午,一个髋臼周围截骨(PAO)术后两年的患者,通过我们的康复师联系到我。我在患者资料库里没有找到患者的任何信息,询问之下才知道她并非是我们的手术患者。
一般来讲,患者复查还是到手术医院比较好,因为手术医生最了解术前术后的各种情况。患者目前正在拉萨,复查路途十分遥远,因此我答应看看能否帮她解决问题。
患者主诉是很多术后患者都关心的问题:步态异常。想知道瘸的原因,更希望得到改善。
患者在爸妈的陪同下一早到酒店来找我。她二十多岁,不太爱说话。一见到我,健谈的爸爸就抢白说,女儿手术后已经2多年了,走路还是向术侧偏斜。我让她走了几个来回,并没有太明显的步态异常。
我问:“是不是走累了的时候身体晃动明显?”姑娘点点头。我心里大概有了答案,臀中肌无力。
查体一看果然如此。“你术后没怎么训练是吗?”我话音刚落,姑娘就有点着急,“我从术后医生建议我可以训练的时候就开始做侧抬,每天做大概200个。
实际上,我属于有一定运动习惯的人,经过训练后,勉强可以连续做50个侧抬。术后患者能连续做200个侧抬,肯定是存在动作不标准问题,且伴随着身体其他部位的代偿。
我让姑娘侧卧,用她平时的自行训练的方式来做侧抬——果然没有练到臀中肌,是阔筋膜张肌在代偿。通过纠正动作,姑娘慢慢体会到了臀中肌发力的感觉。我让她的爸妈一并掌握动作细节,以便女儿在训练时可以从旁监督纠正。
这是一个心思细密的姑娘,她吞吞吐吐地问我,术后已经两年了现在练会不会有效果?当然有!这一点我必须让所有术后功能不佳的患者知道,不管术后多久了,只要训练,就会有效果,就会远远好于自我放弃——当下永远是你开始训练最好的时机。
张洪主任有很多诊断和治疗的诀窍,我们私下称之为“七十二绝技”。通过步态来判断疾病就是绝技之一。
张洪主任经常训练我们,她在门诊或在病房,突然会指着一个患者就问,“你看他是啥病?”在被问住无数次以后,我通过步态推测疾病的水平提高了,按张洪主任的话说就是,练就不走空的“贼眼”。
所以,无论是医生还是康复师,往往会要求患者走几个来回,其实就是通过步态发现问题,以及问题的原因。
其实不只是患者特别关注步态,医生们也非常关心。步态异常不仅是不好看,Ganz教授曾说过,上帝设计髋关节是前后向运动、屈伸运动的,如果髋关节经常做侧向摆动、扭转的运动,就会受到伤害。而且长期跛行,身体晃动,脊柱也会受累于此。所以,往往有经验的髋关节医生,都会特别关注患者步态。
张建立老师加入我们保髋团队以后,帮助我们进一步条理化步态分析。在我们的“七十二绝技”上,又增加了“降龙十八掌”,使我们的招式更加密不透风。对于不能“一眼准”的情况,他要求我们按一定顺序观察双肩、骨盆、双膝、双侧足踝,找重心,评估整体力线,了解行走过程中各运动环节的上下起伏,侧方晃动和来回旋转,感知整个步态周期中各个行走时相的时间和空间参数。这些数据在脑子里综合分析,就可以找出每一个复杂跛行的原因。
基于上述内容,我将重要的细节总结出来:
1. 录制空间要足够大,最好能走8 ~10步。
2. 下装紧身,深色,不过膝;上装与下装有色差,不过腰或者塞进裤子里。
3. 拍摄者蹲下,手机齐平患者髋部,视频竖直,拍摄完整人体动作。
4. 视频拍摄要包括正位和侧位。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张建立老师对视频拍摄提出了更严格的规定,无论正位还是侧位拍摄,务必保持机位固定不动,患者从镜头前按照上述要求走动。
更多援藏故事,见美篇“程徽医生”。
本文是程徽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