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内脊索瘤的临床特点
脊索瘤来源于胚胎脊索残余组织,好发部位皆围绕身体的中轴结构分布,即从颅底到骶尾骨。在全部脊索瘤病例中,肿瘤位于颅内者约占35%,约50%发生在骶尾段,其余发生在脊柱其他部位。儿童颅内脊索瘤极为罕见,本组报道4例占同年期全年龄组101例脊索瘤的4%,占2000例儿童颅内肿瘤的.2%。儿童颅内脊索瘤可发生于儿童任何年龄,但以10岁左右多见,男女比例为3:2。肿瘤分布主要沿颅底中线从枕大孔至鞍结节,多位于硬膜外。早期可边界清楚,有包膜,呈球星形或分叶形;晚期则失去包膜呈浸润性生长,肿瘤呈灰白色半透明胶冻状,有囊变,囊内充满黏液。根据肿瘤的部位和发展方向可将其分为三型:①鞍部型;②中颅凹型;③斜坡-后颅凹型。
1 临床表现:基本特点是缓慢进展的多发性颅神经损害,病史可长达数年。绝大多数患儿早期症状为头痛,颅高压征象少见。头痛多为弥漫性,少数局限于后枕部及颈部,为肿瘤侵犯骨膜或硬脑膜所致,后期可出现颅高压征象和颅神经的损害。由于肿瘤的部位和发展方向不同,各型肿瘤的表现可有差异。鞍部型:肿瘤位于上斜坡和蝶鞍区,可压迫视神经及视交叉出现视力视野障碍,压迫下丘脑可出现嗜睡和尿崩;中颅凹型:肿瘤向一侧鞍旁生长,可出现病侧3-6颅神经的麻痹和颞叶癫痫发作;斜坡-后颅凹型:主要表现为6-12对颅神经的麻痹,可出现周围性面瘫、听力下降、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及舌肌萎缩。部分肿瘤侵蚀颅底血管可引起蛛网膜下腔自发出血。
2 诊断:长期头痛合并有单侧多发颅神经损害时,应进行以下辅助检查:①颅骨X线平片:表现为鞍部和斜坡的骨质破坏而无新生骨形成,50%的肿瘤尚可见斑点或团块状钙化。②CT:颅底、鞍背和斜坡区不规则形等、高或混杂密度病灶,边界清楚,内有散在钙化,病灶区域内广泛骨质破坏,强化不均匀。③MRI:正常斜坡髓质骨内含的脂肪高信号被脊索瘤异常的长T1长T2信号所取代,斜坡胀大膨隆,失去正常轮廓。肿瘤信号不均匀,可轻中度不规则强化。临床表现结合特有的影像学征象使诊断多无困难,但仍需与儿童多见的鞍区颅咽管瘤和颅底骨软骨瘤相鉴别。
3 治疗及预后:颅内脊索瘤位于颅底近中线处,位置深在,周围结构重要,彻底切除肿瘤十分困难,手术的主要目的是缩小肿瘤体积,减少对周围神经结构的压迫。术后可辅以放射治疗,放疗的效果不肯定,但对延长患儿的生存期有一定帮助。颅内脊索瘤常术后复发,10%的患者可出现颅外转移,主要是肺和骨,部分患儿尚可有蛛网膜下腔种植。尽管其组织学特点呈良性,预后却十分差,患儿的5年生存率小于10%。
本文系王亚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王亚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