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黎阳
副主任医师
大连市友谊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恼人的耳前瘘管
1506人已读
有一些人,耳周会后有一个小瘘孔,多没有什么症状,偶尔会有一些分泌物可以从瘘孔排出,这就是耳前瘘管属,属于先天性疾病。瘘孔其内有管性结构位于皮下,往往与耳廓软骨粘连,有的瘘管可过耳廓软骨到达耳道内或向后达耳廓后面。
管性结构内壁为皮肤组织,皮肤会不断脱落皮屑,如脱落的皮屑在瘘管内堆积便容易发生感染。
大部分人可能一生并不发病,可能偶有粘液自瘘孔流出。
有一部分人可能会出现耳前瘘管感染,局部红肿、疼痛,如治疗不及时或病情较重形成脓腔者需要局部切开引流,反复换药十余天至一两个月后好转。
感染控制后须尽早手术切除埋藏于皮下的瘘管组织,否则容易反复发炎,且发炎范围及程度不断加重。
手术时通过皮肤表面的瘘孔注入美兰(一种染色剂),切开皮肤后即可看到蓝染的瘘管组织,即可将瘘管切除。如反复感染,瘘管可能因感染后形成的瘢痕组织隔断,深处瘘管可能不能被染色,手术时容易导致瘘管残留,最终导致复发。
复发病例,由于前次手术已经切除原有瘘孔,因此无法通过染色剂显示瘘管组织,手术时不能在瘢痕组织内清晰的辨认瘘管组织,手术难度加大,瘘管残留的几率随之加大,再次复发的可能性更大,复杂的耳前瘘管感染可能需要几次手术,和长时间的换药治疗,十分困扰患者和医生。
可见,没有感染的瘘管手术最简单,随感染次数增多,手术难度不断增加,术后复发的病例手术难度最大。
本文是赵黎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