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多数的患者是以抑郁发作起病,且抑郁的发作时间比躁狂的发作时间要长。
躁狂期患者和家属会视其为“正常的”,“情绪兴奋的”,通常不会就诊。
就诊期间患者多属于抑郁发作状态,本来就难以描述自己的状况,多数情况下甚至无法思考,不能回想自己是否曾经有过“躁狂期”。
如果患者主诉中并未出现“躁狂期”,家属也不能给出详细的描述,那医生自然无法神通广大的“算”出患者曾经有过躁狂史。
如果诊断形成,医生给药,患者服药后可能会迅速转相到躁狂发作,而如果患者没有及时与医生沟通自己的情况,那么躁狂期间持续服用抗抑郁药物就是有一定危险的。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在冰与火之间游走——抑郁是冰,躁狂是火。
抗抑郁药物的作用就是提升患者的情绪、活力,让冰融化,但是如果躁狂发作时服用抗抑郁药物,本身高涨的情绪会再次升温,无异于“火上浇油”。
还有一种少见的情况是,患者抑郁首次发作时就诊,就诊服药之后才转相,首次出现躁狂发作的情况,而患者并未及时复诊,认为这是“抑郁症好转了”,同样危险。
燃烧之后,一片灰烬,抑郁期间的你如何能承受的了呢?
我们常听说儿童青少年也会患上抑郁症、自闭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近年来电视剧也帮我们科普了一些青少年抑郁症的知识。
我在工作中一般不会给出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
为什么这样做?我想这样的诊断对于孩子来说利大于弊。
给这些负性情绪和不良行为一些时间,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父母和孩子能够积极的去改变,适当寻求心理咨询等专业帮助,有极大的好转可能。
例如,一个抑郁状态的青少年,我一般不会给出抑郁症诊断,也尽可能的不给孩子用药,而采取心理治疗的方式。
找到孩子抑郁的主要诱因在我看来至关重要,而往往孩子的抑郁,并非由人格或生理原因造成,而是家庭、学校等可干预的因素。
在这期间任何涉及到精神、心理的诊断在我看来都属于超前行为。
这个时候,如果直接给他们贴上一个“双相障碍”,“抑郁症”或者“精神分裂”的标签,可能会让他们潜移默化的恶化自己的情况。
在近几年的临床工作中,我发现青少年群体对于心理疾病的误解并不少见。
一方面,他们逐渐出现了一种“以病为美”的心态,认为得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有时甚至会在医生面前出现“表演性行为”,让医生哭笑不得。
另一方面,发现孩子“生病”之后,父母过分补偿,孩子会认为自己因此得到了很多“利益”,所以从心理上抗拒“被治愈”,这是一种“继发性获益”的表现。
综合以上三点,对于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心理问题,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不以一时状态下定论。
对于孩子来说,家长恰当的关注和支持和及时的心理干预,远胜过直接给孩子一个“患病”的定义并将他们视为“患者”来对待。老年精神心理疾病的误诊
比如说:70岁老人一辈子没有过心理问题,老年之后,经常说邻居偷自己东西,被怀疑是精神分裂。
这自然是一种谵妄症状,与精神分裂症状很像,但它更可能与脑功能萎缩相关,是身体机能与认知功能下降的表现。
2.将精神心理疾病当做生理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所有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这个时候,家人和医生要多留意患者的心理、情绪,千万不要只关注到躯体疾病,而忽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关于怎样去避免误诊,我将会再下一篇文章仔细与大家聊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