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于晓辉 三甲
于晓辉 主任医师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儿科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有哪些表现?

2632人已读

文章摘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是儿童青少年中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本文介绍了ADHD的症状、诊断和治疗,以及我国ADHD患病率的现状。

疫情渐消,神兽归笼,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脾气急、不听话、学习成绩差、经常被投诉......一大波令人窒息的问题再次逼近,那孩子到底是不是多动症呢?下面就请”熊孩子们“对号入座吧(*^_^*)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儿科于晓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俗称“多动症”,最近他们又被昵称“A娃”。


ADHD是儿童青少年中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1],与同龄儿童相比,他们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明显的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及与环境不相适宜的活动过度或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抽动症、对立违抗甚至品行障碍、焦虑及抑郁等情绪问题等。

本病病因复杂,很多研究都倾向于ADHD是先天遗传、脑内神经化学递质异常、家庭和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019年美国儿科协会(APP)报告全球ADHD儿童患病率约7.2%[2],我国儿童青少年ADHD患病率为6.26%[3],即共有2300万儿童青少年正遭受着疾病的困扰,通俗地说,一个40人的班级中就有2-3名A娃。


我国A娃的诊治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公众疾病认知不足及专科医生短缺,幼儿期被父母、教师认为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在2年级时仅有大约5-10%诊断为ADHD,而就诊率不足10%,仅1/3 左右的家庭接受正规的治疗,到成人期时,仅22%患者完全缓解[3]。早期识别、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ADHD的预后,70%的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4],明显影响其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


那么那些调皮好动的“熊孩子”,都是多动症吗?其实不然,多动≠多动症,我们不能随意给孩子贴标签,但也不能忽视,如果您家的“熊孩子”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征[5],那么就该提高警惕了!


【注意力不集中】


1.常在作业、工作或其他活动中不注意细节或经常犯一些粗心大意的错误

2.在听课、长时间阅读或游戏中难以保持注意集中

3.别人和他说话时常似听非听,甚至显得心不在焉

4.常不能按指示完成作业、家务或工作(可以开始,但经常半途而废)

5.常逃避、厌恶或不情愿从事那些需要精神上持续努力的任务(如学校或家庭作业;对于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和成人,则为准备报告、完成表格或阅读长的文章)

6.常丢失学习和活动要用的物品(如学校的资料、铅笔、书、工具,钥匙、钱包、手机、文件、眼镜等)

7.常易受外界刺激而分散注意力(对于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和成人,可能包括不相关的想法)

8.日常生活中容易忘事(如做家务、外出办事,对于年龄较大的青少年或成人,则为回电话、付账单、约会等)

微信图片_20200906152554.png


【活动过度】

1.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动

2. 在教室或其他要求保持坐姿环境中离开座位

3. 常在不适当的场合跑来跑去或爬上爬下(注:对于青少年或成人,可以仅限于感到坐立不安的主观感受)

4. 常无法安静地玩耍或从事休闲活动

5. 常“忙个不停”,好像“被马达驱动着”(如在餐厅、会议中无法长时间保持不动或者觉得不舒服;可能被他人感受为坐立不安)

6. 经常讲话过多、喋喋不休


微信图片_20200906152718.png

【易冲动】


1. 常别人问话未完就抢着回答

2. 常难以安静等待或按顺序排队

3. 常打断或干扰他人(如插话,干扰别人的游戏或活动;没有询问或未经允许就开始使用他人的东西)


A娃常情绪不稳,高兴时容易过度兴奋,忘乎所以,稍受挫折就发脾气、哭闹,在学校也会因此与同学发生摩擦、争吵或打架,同伴关系不良,甚至被冷落孤立、被欺凌。


当我们怀疑孩子有ADHD倾向时,最好到发育行为儿科、儿保科或儿童心理科,寻求专科医生的建议。但ADHD的诊断不是靠检查微量元素、骨密度、脑CT或MRI来判断的,而是医生根据与父母及孩子的访谈、相关的神经心理学评估和实验室检查后,综合判断的结果。

一旦确诊,则需要临床医生需和家庭合作,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治疗目标和模式,合理选择并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或个体化教育项目等多种方法,进行全面干预,最大限度地改善A娃们的症状和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 郑毅, 刘靖主编. 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M].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5.

[2] Wolraich ML, Hagan JF Jr, Allan C, et alPediatrics, 2019,144(4)DOI: 10.1542/peds.2019-2528.

[3] Wang T,Liu K,Li Z, et al. Prevalence of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BMC Psychiatry. 2017.17(1):32.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早期识别、规范诊断和治疗的儿科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20,58(3):188-193.

[5]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张道龙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于晓辉
于晓辉 主任医师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