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HD药物治疗前必读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俗称“多动症”。
ADHD是儿童青少年中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我国的患病率为6.26%,即一个40人的班级中就有2-3名患儿。
他们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明显的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及与环境不相适宜的活动过度或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抽动症、对立违抗甚至品行障碍、焦虑及抑郁等情绪问题等。
ADHD的不良影响
ADHD对儿童青少年的学业、社交和生活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如未经治疗,70%会持续到成人,预后不佳。
ADHD最有效治疗方案
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表明,多模式的长程治疗是最有效的:即家庭、学校、医院组成协作联盟,根据每个孩子的病情和具体需要,合理选择并长期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和个体化教育项目等。
单独药物治疗有效;单独行为矫正治疗效果有限;药物治疗与行为治疗结合可以减少药物的用量;联合干预可以取得最为满意的疗效。
对学龄期ADHD儿童来说,药物治疗是首选,而这也正是家长最担忧、最顾虑重重的一种方式。
国内最常用一线药物
兴奋剂:盐酸哌甲酯缓释片(专注达)
非兴奋剂:盐酸托莫西汀胶囊(择思达)
药物治疗的效果
1.注意力、认知能力的提高
患儿的持续注意力、注意力不集中度、短期记忆等逐渐好转,认知能力提高,对枯燥乏味的科目逐渐产生兴趣与动机,改善学业任务的完成度。
2.行为变化
活动量明显减少,冲动性和兴奋度降低、上课时插话接话现象减少,下课时能保持安静,不制造危险,不大声喧哗。
3.人际关系上的好转
对家长和老师指示的依从性好转,对挫折的容忍度增强,能够开始接受并执行周围人的建议,和同学的冲突减少,更容易被接纳。
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任何药物都可能会产生副作用,ADHD药物也不例外。当家长看到药物说明书中长长的不良反应的内容时,通常会头皮发麻、手脚冰凉,有的人就因此而弃疗。
1.常见副作用
兴奋剂类: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疲劳、食欲减退、眩晕和心境不稳等。
非兴奋剂类:食欲下降、失眠、口干、恶心、体重下降、头痛等。
这些副作用通常在治疗初期出现,是一过性的、轻微的、无危险性的,坚持服药1-2周、长的1-2个月后,可逐渐耐受、减轻至消失。
家长不必过分担心,但需多观察孩子的服药后反应,尤其当这些副作用让孩子觉得很不适,甚至影响了日常学习生活时,应及时反馈给主治医生。
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通过调整药物服用的时间或方法、药量、药物剂型,或更换药物等帮助减轻不良反应。
切记:不可因初期的副作用而慌乱不安、因噎废食、自行停药!
2.罕见且严重副作用
心脏相关问题,幻觉和兴奋躁动,自杀想法,肝功能异常。
为尽量避免出现,一定要在用药前全面评估、详细检查,用药期间定期复诊。
如果孩子头晕、心悸或心慌明显、胸口疼痛、呼吸急促,极为兴奋躁动,出现幻觉、或情绪极其低落,或提及自杀的想法;瘙痒,右上腹疼痛,或难以解释的流感样症状,尿色加深,皮肤或眼睛巩膜变黄,请尽快就医。
药物会依赖成瘾吗?
>>>不会!
家长会极为担心兴奋剂类药物成瘾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只要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兴奋剂类药物并不增加ADHD儿童药物滥用的风险。相反,越早使用药物治疗,其成年后物质滥用的发生率越低。
药物能治愈ADHD吗?
>>>不能!
ADHD需长期治疗,约1/3到青少年期症状减轻,1/3到成年期症状减轻,另1/3需终生服药。
停药时机需患儿、家长、教师、医生共同讨论决定。
就像戴眼镜矫正视力一样,药物治疗不能改变孩子的特性,只能改善缓解症状。
但药物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改变,具有保护作用,能帮助患儿做好每天的事情,减轻疾病的痛苦以及给个人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成就更好的自己,提高生活质量和人生幸福感。
本文是于晓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