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病到底是一种什么病
问
什么是精神疾病?
答
精神疾病又称精神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疾病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问
精神疾病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答
精神疾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器质性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物理辐射及环境化学因素等。
1.生物学因素
现今对心理疾病最热门解释是生物学上的解释。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脑部结构或功能,或者是有不同的神经化学反应,可能是由基因或环境伤害(如胎儿酒精综合征)引起的。
举例来说,许多被诊断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被证实有脑室扩大和萎缩的灰质。另外,有些人认为神经传导介质不平衡也会导致精神疾病。
2.心理因素
心理学家认为矛盾、危机、紧张和创伤可能会导致精神疾病,例如,一个目睹父母亲发生意外的小孩可能会出现沮丧和紧张的情绪,甚至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
3.社会因素
社会学家认为重大事件和情境会导致精神疾病。例如,在社会运动、战争和遭受自然或人为的疾病时,该地区的人们有较高的发病几率。贫穷、社会动荡、缺乏资源和援助的地区精神疾病发病率也会高于富裕和稳定的地区。
问
哪些人容易患精神疾病?
答
什么样的人容易患精神疾病目前并无绝对结论。近些年精神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可能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精神压力过大有关。临床中发现在一些具有不良性格的人群中精神病发病率较高。精神病是在不良性格的基础上发生的,当身边的亲人或朋友有这些不良性格,要帮助其克服,改掉不良性格,防患于未然。
问
精神疾病患者是不是都是大喊大骂、攻击他人?
答
精神病人的症状分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打人毁物、大喊大骂等,而以阴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人则很少出现吵闹、毁物或攻击他人的行为。以阳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患者也不是每天都出现上述行为,只有在发病期间才会出现叫喊、打人或毁物行为。
问
抑郁症是精神疾病吗?
答
抑郁症属于心境障碍,是精神疾病的一种。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个别患者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问
精神疾病能治愈吗?
答
能,完全可能。只要早发现、早干预、系统治疗、足疗程用药,大部分精神疾病是能够临床治愈的!精神类疾病很容易反复,所以一定要按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坚持给病人服用药物。也要注意调整平时的生活习惯,让病人更好的控制病情。在治疗期间一定要及时关注病人,如果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要及时到院复诊。
问
精神疾病是不是真的遗传?
答
精神类疾病是多基因隐性遗传病,是基因易患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应提高警惕,但不是所有的子代都会发病,只有极少数个体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可能会发病。
问
得了精神疾病怎么办?
答
1、及时送精神专科医院医治
如果家中发现有类似的精神疾病患者,一定要及时送到精神专科医院就医,不能拖延,时间越长,病情将会越来越严重。
2、减少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刺激
之所以病者会得精神疾病,原因是受到了非常大的刺激和打击,家人要做好安抚,避免患者再次受到环境因素的刺激。
3、让患者按时吃药
精神疾病患者最抗拒的就是吃药,所以出院后家属一定要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
4、心理治疗
在患者服药治疗的同时也要辅以心理治疗,通过心理疏导让患者打开心扉,帮助疾病恢复。
5、注意季节变化
很多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都会跟季节有关,特别是春季,所以家属一定要留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免病情加重。
6、家属要履行监护责任
家属尽量不要让患者独自外出,做好陪伴,以免发生自伤或者伤害他人的行为。
问
怎样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
答
不少精神障碍呈慢性、发作性病程,因此,预防有时比治疗更重要。
1、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提高人群精神健康水平,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对患者开展心理治疗,宣传精神疾病知识,纠正或改善自身个性的缺陷,提高心理上应变能力,有利于康复和防止复发。
2、注意精神卫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培养强而均衡的性格和良好生活习惯。
3、积极预防和及时治疗躯体疾病,实行优生优育,杜绝近亲婚配等。
4、非精神专科医务人员也应具有必要精神科知识,并提高人们早期识别精神疾病的能力,并改变人们对精神障碍患者所持的偏见,减少或消除患者及其家属讳疾忌医的心理,做到及时就医,早期干预,把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
精神疾病的康复,不仅是症状的控制,更重要的是回归社会,而回归社会需要的是社会的认同和接纳。真诚呼吁大家给予精神障碍患者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关爱,让这些精神受创者能够回归社会,让社会更加和谐。
本文是毕然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