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冲击波治疗骨折延迟愈合
骨折超过预期时间没有愈合,被称为延迟愈合或骨折不愈合,其诊断标准(美国骨科医师学会)为:骨折后至少9个月仍未愈合,或者连续动态观察3个月未见到骨折有明显的愈合征象。
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全身因素有高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吸烟、过度饮酒、营养不良、血管疾病、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抗血小板药物等)。
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局部因素主要有血供、感染、骨折端稳定性、骨折端接触情况、骨缺损、局部软组织损伤、骨折断端软组织嵌入、成骨因子缺乏、 医源性因素(反复多次的手法复位、切开复位时切除骨膜过多、内固定物选择不当、骨折固定不牢固、不恰当的功能训练)等。
不同骨折部位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胫骨中下段骨折由于其解剖结构比较特殊,容易因为供血状况差出现愈合延迟。
骨折延迟愈合的诊断主要根据X线片所见。典型的X线片表现有骨痂间骨小梁不连续、骨折端存在间隙、骨折端硬化、髓腔封闭、骨折端萎缩、骨质疏松、内固定断裂松动、假关节形成等。
外科治疗(植骨术、外固定器、带血管蒂肌骨瓣移植、髓内钉动力化等)是骨折延迟愈合的主要治疗方法。内科药物治疗(骨肽、生长因子等)、中医治疗 (手法复位及中药治疗)、物理治疗(高压氧、 超声波、 体外冲击波、 电刺激、 低强度脉冲等) 是目前应用较多的骨折延迟愈合辅助治疗方法。
应用冲击波治疗骨折不愈合及骨折延迟愈合,可产生明显效果,且此方法无创伤,相对经济、方便,并发症发生率低。目前对体外冲击波促进骨折愈合或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的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显示:经体外冲击波治疗,硬化的骨端可产生微小新鲜骨折,这些骨折块散在分布,可填充于骨折断端的间隙,从而促使骨折间隙变窄,使骨折端最终实现桥接,而骨端的局部创伤会形成出血及血肿, 其表现类似新鲜的骨折,可以再次启动新鲜骨折的创伤,激发炎症和血管反应, 而大量新生毛细血管长入后,可带来大量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对细胞增殖与分化及新骨的形成,都有着诱导和调节作用,刺激骨痂继续生长。
——本文节选自马跃文主任主编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疾病病例精解》 。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