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硬膜下血肿,容易忽略的中老年杀手
慢性硬膜下血肿好发于中老年人,也可见于小儿,占颅内血肿的 10% ,占硬脑膜下血肿的 25% ,其中双侧血肿的发生率高达14.9%。本病头伤轻微,起病隐袭,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容易误诊。从受伤到发病的时间,一般在1月,文献中报告有长达 34 年之久者,有时候出血量可达100ml以上。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发生原因,绝大多数都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尤以老年人额前或枕后着力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最易撕破自大脑表面汇人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其次静脉窦、蛛网膜粒或硬膜下水瘤受损出血。近年来的临床观察发现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人在早期头部受伤时, CT 常出现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这可能与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发生有关。非损伤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十分少见,可能与动脉瘤、血管畸形或其他脑血管病有关。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扩大的原因,目前多数研究证明,促使血肿不断扩大,与病人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及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有关。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致病机理主要在于:占位效应引起颅内高压,局部脑受压,脑循环受阻、脑萎缩及变性,且癫瘸发生率高达 40%。为期较久的血肿,其包膜可因血管栓塞、坏死及结缔组织变性而发生钙化,以致长期压迫脑组织,促发癫痛,加重神经功能缺失。甚至有因再出血内膜破裂,形成皮质下血肿的报道。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在血肿出现早期出血量少可以不表现出明显症状。随着硬膜下血肿的不断增大,患者开始出现多种症状。1、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复视、偶尔癫痫发作;2、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反应迟钝、失眠多梦、易疲劳、易烦躁、精神失常等;3、共济失调、思维紊乱、失语,以及各种非特异性症状;4、如果硬膜下血肿巨大,可引起明显的占位效应,出现偏瘫、抽搐和昏迷。
新月形低密度影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内杂有高密度影,为部分血肿机化。
目前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一般通过颅骨钻孔引流可以治愈大多数,效果非常满意,极少数需要行开颅血肿清除。
本文是贾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