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发齐鲁晚报报道:用过硬的医疗技术减轻患者术后痛苦,是医生的人文情怀也是实力的证明
用过硬的医疗技术减轻患者术后痛苦,是医生的人文情怀也是实力的证明
——泰安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对鼻部手术改良的探索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宋鑫茹 通讯员 孙滨

手术是外科类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医生用医疗器械对病人身体进行切除、缝合等治疗。在耳鼻喉科常见的鼻部手术就是鼻中隔和鼻窦手术,但是这两种手术的术后体验一般较差,给患者带来许多痛苦。泰安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杨振刚针对此情况,一直专心钻研,改进手术方法,尽可能给患者带来良好的术后体验,体现了一名医生的人文情怀。
鼻部手术后体验差,该如何改进?
鼻中隔偏曲和鼻息肉鼻窦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多发病。鼻中隔偏曲可以导致鼻塞、压迫性头痛、鼻出血、鼻窦炎等症状,鼻息肉鼻窦炎则可导致鼻阻塞、鼻分泌物增多、嗅觉丧失等临床表现。鼻中隔偏曲的最佳治疗方案就是鼻内镜下的鼻中隔矫正手术,同样的,鼻内镜下息肉切除鼻窦开放术是彻底治疗鼻息肉鼻窦炎的最佳方式。虽然手术是最好的治疗方式,但是人体的五官比较敏感,尤其是鼻腔,当有异物进入鼻腔,会使人感到特别不适,可以导致鼻塞、头痛、流涕、失眠等。
“很多患者术后向我反映,内镜下鼻中隔手术的效果虽然挺好,但是手术恢复期时却很难熬。”杨振刚说。“因为,鼻中隔手术中需要剥离双侧的粘膜,矫正偏曲骨质,之后需要用填塞材料紧紧塞入双侧鼻腔进行压迫,才能够使分离开的粘膜紧贴在一起生长。虽然全麻时进行的填塞操作让患者浑然不觉,但是清醒后连续两天两夜的鼻塞头痛、口干舌燥就让人痛苦不堪了。”
“而息肉切除鼻窦开放术后,患者也会常常会因为鼻子里的填塞纱条而头部胀痛、眼睛流泪、鼻子不通气,最痛苦的时候是拔出纱条,这时候患者会感到剧烈疼痛、鼻腔出血、头晕眼花、心慌胸闷,有的患者甚至会当场休克,有时把陪在身边的家属也吓得一起昏厥了。”杨振刚说。
杨振刚对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这促使他寻找能够替代这两种鼻部手术的方法,减轻患者术后的痛苦。这些年来,诸多耳鼻喉科医生都曾经尝试过采用软性填塞材料、硅胶夹片、磁性贴片、气囊水囊等等,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术后鼻塞、胀痛、尤其是需要再次取出的二次痛苦。“我希望病人从住院的一刻开始到出院,中间尽量没有什么痛苦。”他说。
采用新的医疗方式,减轻患者术后痛苦
从2019年上半年开始,泰安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开始以“鼻中隔缝合技术”来替代鼻中隔术后的鼻腔填塞,用柔软的明胶海绵等可吸收材料替代鼻窦术后填塞的油纱条等不可吸收材料,至今已经有上百例病人接受了改良的手术方式并顺利康复出院。据杨振刚介绍,鼻中隔缝合术是在内窥镜下使用精细针线采取“之”字贯穿法,在鼻中隔粘骨膜两侧形成“川”字形缝线,并用同一根线缝合切口,通过缝线的锚定作用,将双侧粘骨膜牢牢地贴敷在一起,而避免了填塞的痛苦。缝线一般在5天拆除后患者就可以出院了,比之前还缩短了2天的住院时间。而鼻窦手术后采用可吸收明胶海绵填塞,术后2天开始做盐水鼻腔冲洗,明胶海绵可以在半个多月内逐渐自行融化吸收,不需要再次抽取出来,病人不会再有疼痛出血、昏厥休克的情况发生了。
尤其是鼻中隔缝合法,这种方式在国内也是刚刚开展。杨振刚经过对填塞法和缝合技术的两类患者恢复情况的观察,填塞法术后不仅感受痛苦,而且因为娇嫩的鼻腔粘膜经过48小时的压迫刺激,术后粘膜肿胀时间较长、分泌物较多,鼻通畅恢复较慢,反之,采用缝合技术的患者可以在术后就可以享受通畅的经鼻呼吸,而且没有恼人的鼻子胀、脑袋痛、嘴巴干。另外,更重要的是,鼻中隔缝合术后患者无一例发生鼻中膈血肿、穿孔等并发症。
两种新型的鼻部手术最重要的还是医生的技术,特别是在缝合技术的时候,虽然技术相对并不复杂,但是在狭窄的鼻腔进行缝合也是需要技巧和耐心,杨振刚从最开始的半个小时,熟能生巧,缩短到现在三四分钟就能完成。杨振刚一直在不断突破自己,练习手术的技巧,精益求精,也不断收获患者们的认可。
2019年,杨振刚接诊了一位曾在其他医院做过鼻息肉手术的患者,患者手术后没有感到头痛眼胀,鼻子还可以自由呼吸,非常惊奇,甚至怀疑是否做过了手术?杨振刚为患者讲解,是由于新方法、新技术的缘故,该患者还是半信半疑。经过一段时间的鼻部冲洗,该患者前来复查,内镜下看到鼻腔中非常干净通畅时,对杨振刚的技术而深深信服。
患者们良好的术后体验成为杨振刚不断突破的动力,泰安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开展两种鼻部手术在全国范围都属于前列,许多患者因此慕名而来。
“我想让鼻子手术的痛苦不再成为病人难忘的梦魇”,杨振刚最后说道。用过硬的医疗技术减轻患者术后痛苦,是医生的人文情怀也是实力的证明。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