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新技术: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常见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咽鼓管功能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耳胀满感和听力下降等;发病率成人约1-5%,儿童远高于成人,10岁前发病率可高达40%。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听力障碍(耳聋)患者约6830万,而其中1/3的耳聋由各种中耳炎引起。除常见的分泌性中耳炎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粘连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等患者中,其发病机制也和慢性延迟开放型咽鼓管功能障碍相关。
针对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的分泌性中耳炎等,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比较理想的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方式:包括抗生素、鼻用激素、口服激素、鼻用减充血剂,粘液促排药、抗组胺药、抗反酸药、中成药等,但疗效均不满意。如果分泌性中耳炎持续3个月以上,转变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同时伴有听力下降,则建议外科干预治疗。常规的治疗包括鼓室穿刺抽出液体,鼓膜切开放出液体,行激光打孔或鼓膜置管术,各种方法都是为了改变鼓室内压力,引流出鼓室内液体,其最终的目的是等待咽鼓管功能自行恢复而希望达到治疗该病。然而这些方法都没有对真正的病因(咽鼓管功能障碍)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而是改变鼓室压力后消极的等待咽鼓管功能自行恢复,因此治疗的有效性受限,复发率高,有时多次治疗也无法解决问题。而且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后遗症的可能,如感染,残留鼓膜穿孔,鼓膜硬化、胆脂瘤形成等。 因此,临床上一直在研究、寻找一种疗效更好,且更为安全的治疗方式,以提高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效果。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医学科学的进步,一种新的治疗技术应运而生,那就是--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该技术是通过鼻咽部的咽鼓管咽口将一根很细的球囊置入咽鼓管,然后球囊充气或者注水扩展来扩张咽鼓管使其通畅来达到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目的。其机制是将咽鼓管球囊置入咽鼓管软骨部和峡部,扩张软骨部,使软骨部轻微骨折,变硬变薄,从而使管腔扩大,周围软组织纤维化后,管腔不易于塌陷,减轻咽鼓管开放压力。实验研究显示扩张过程主要是扩张前外侧壁,作用在脂肪垫、腭帆张肌和翼腭窝,造成咽口周围黏膜下层组织小的撕裂伤,由新鲜瘢痕组织修复,胶原纤维被压缩,由纤维细胞、新生血管及炎症细胞填充。黏膜下层变薄使管腔扩大,且不易再狭窄。瘢痕形成也可以加强腭帆张肌的收缩功能,使咽鼓管管腔永久性扩大,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效果。另外也有研究表明,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使咽鼓管表面张力增大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球囊扩张后会使活性物质重新分布于咽鼓管黏膜表面,使其功能恢复。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全程在内镜下进行,微创甚至是无创,手术过程中无切口,无出血。技术熟练的话,整个手术过程仅历时数分钟。近几年来我们开展该技术治疗了数十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初步统计临床治愈率达到95%以上。最常见的适应症包括: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后继发分泌性中耳炎,其它原因导致的咽鼓管功能障碍等。
本文是石润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