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疾病患者能不能轻易停药?
对于精神疾病,用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不过,即使治疗见效,每位精神疾病患者大概都会思考一个问题:何时能够停药?如何停药?
现实中,很多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患者大多倾向于尽早停药。在他们看来,服药会有药物反应,会造成心理阴影。他们会认为:“服药就说明病没好,不服药才说明病好了。”
这种想法其实很荒唐。服药不服药,疾病都客观存在。不服药,疾病就倾向于加重;服药,疾病就倾向于被控制,关键是你选择哪一种处理方法。
很多患者急性期服药是被动的,就是说不得不服药;等急性症状消失,进入维持期,不管医生怎么嘱咐,也非要冒险停药。关键是当停药后,精神疾病并没有立即发作,这就给他一个鼓励:看,不服药没事吧!
药物好比江河的堤坝

可是,问题就这么简单?让我们来看一个比喻。
治疗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的药物,就像江河的堤坝。拆除了堤坝,不会立即发洪水;可是到了第二年春夏之交,汛期到来,洪水就会泛滥。那时临时再修堤坝,已经来不及了。
在这个比喻中,洪水泛滥相当于精神疾病复发;维持用精神药物相当于筑堤坝,药物的花费及其不良反应相当于筑高堤坝的代价;维持期减少药物剂量相当于拆低堤坝;不维持服药相当于完全拆除堤坝。
如果堤坝高,遇到发洪水也不怕;如果堤坝低,洪水来了可以临时加高堤坝;但如果没有堤坝,洪水来了,临时赶筑堤坝根本来不及,就会造成重大损失。现实中,很多患者停药后,疾病是在数月后复发,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一来,结论就很清楚了:精神疾病患者不能轻易停药,不然复发可能性非常大;维持用药期间,可以适当降低剂量。这样即使出现复发迹象,至少还能抵挡一阵,然后快速调整用药,遏制疾病复发。
本文是甄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