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异型耳前瘘管
先天性耳前瘘管(Congenital Preauricular Fistula,CPF)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畸形,耳前瘘管管腔被覆复层扁平上皮,具有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组织,管腔内常有脱落上皮、细菌等混合而成的鳞屑或豆腐渣样物,挤压时有少量白色黏稠性或干酪样分泌物从管口溢出。
患者通常无自觉症状,多数是在体检中发现而不需治疗。一旦感染,其感染后复发频率较高,一般需手术切除瘘管。以急性感染控制后手术切除为主;反复发生感染的瘘管、因感染引起皮肤破溃者应先控制急性炎性反应再行手术;局部有脓肿形成者应先切开引流,待炎性反应控制后再行手术。少数手术切除不彻底者可引起复发。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耳鼻喉科最常见的耳畸形,为第l、2鳃弓结节融合不良或第一鳃沟封闭不全所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表现为外显不全。多为单侧发病,左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瘘管开口多位于耳轮脚前,少数可位于耳轮脚、耳甲腔、耳甲艇、外耳道及耳廓其它部位等,称之为变异型耳前瘘管。以耳屏与耳轮脚后缘连线为界,开口在界限以前的瘘管为常见类型,开口在界限以后的瘘管可归为变异型耳前瘘管。由于这类瘘管位置隐蔽、涉及的范围广,走向复杂,临床较容易误诊。
自然瘘口位置与瘘管走行关系密切。1)自然瘘口位于耳轮脚前方:瘘管常紧贴耳轮脚软骨膜,向后向下走行于耳前切迹,可有向前的分支或分支至耳前疤痕下方。2)自然瘘口位于耳轮脚:瘘管多穿过耳轮软骨,向下走行于耳轮软骨深面,形成不规则囊状结构;由于耳轮软骨限制,感染后脓肿破溃,向前下至耳甲腔,向后下至耳后,管腔内无上皮,并非真正瘘管。3)自然瘘口位于外耳道:瘘管向前上走行耳轮脚与耳屏之间,紧贴耳屏软骨膜。根据瘘管口位置不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
本文是黄郁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