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感冒发烧,家长如何读懂血常规
临床上做的最多的化验检查是血常规检查。看到血常规报告单上如天书般的数字,还有一个个或上或下的箭头,很多家长都是一头雾水。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血常规”。
理论部分
定义
血常规检查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也是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
分类
血常规里项目很多,其实归纳一下,就3大类——白细胞类,红细胞类,血小板类。
指标一:白细胞
白细胞是人体的快速反应部队,起着消灭敌人——细菌、病毒等病原的作用。只要身体受到损害,白细胞就会冲到一线。
为了满足多方面的要求,这支杀敌部队分成了好几个纵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这里面,淋巴细胞+粒细胞占了90%以上,是最主要的,另外细胞加起来不到10%。(看下图分类,秒懂)
指标二:中性粒细胞比例(NEU%)、淋巴细胞比例(LYM%)
各自的势力范围如下表:
上表可以看出,年龄因素在细胞纵队的权重方面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简单表述如下图:
中性粒细胞有吞噬细菌作用,平时在血管里巡逻。如果出现局部细菌感染,他们很快就从血管运输到感染部位,吞噬并杀灭细菌。
细菌感染情况下,身体会快速的、不断的产生中性粒细胞去杀菌。这时候,外周血里升高的通常是中性粒细胞,相应的,白细胞也就升高了。
病毒比细菌小多了,中性粒细胞吞噬不了它们,这时就得靠淋巴细胞了。
淋巴细胞能识别出病毒,并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和病毒结合后,病毒就不能搞破坏了;
同时,淋巴细胞还能检测出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并把这个信息上报,然后身体就会把这些细胞给杀掉,防止病毒在细胞内大量繁殖。
所以,病毒感染的时候,淋巴细胞会轻度升高。
并且这个时候,病毒会抑制骨髓生成粒细胞,所以,中性粒细胞是大大减少的。
综合以上结果,病毒感染时,白细胞将会降低。
指标三: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M)计数
每一种细胞的数量过多过少都不合适,下图一目了然:
指标四:嗜酸性粒细胞(EOS)、嗜碱性粒细胞(BAS)、单核细胞(MON)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也是白细胞的一种,但是嗜酸性粒细胞吞噬细菌的作用非常弱,所以基本起不到抗感染作用。他的作用是限制体内的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常见于某些过敏性疾病、某些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及某些传染病等。
单核细胞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对病毒和细菌都有作用,不管是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还是支原体感染,吞噬细胞就会第一个出现(最佳员工奖获得者)。单核细胞越高,说明患儿病情程度越严重,持续的时间也越长。
指标五: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
红细胞是人体内的“运输队”:它把氧气运送到全身各处,把回收的二氧化碳送到肺部排出体外。
感染的时候,骨髓制造红细胞的能力可能会暂时受到抑制,可以出现暂时性的贫血,等疾病好了贫血就会自行恢复。
贫血分度如下表,低于一定的程度,可能需要输血以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功能。
指标六: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这几个指标反应了贫血的种类,从而可以简单鉴别贫血可能的原因:
指标七: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血小板是血管内的修补匠,当血管有破口,血小板负责把破口封堵上,避免大量出血。如果血小板数目降低,那么血管破口后,血就止不住。
另外,血小板对维持血管完整性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血小板少的时候,血管可能会出现多处漏洞,血会渗出血管,导致皮肤上有好多出血点。
血小板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大量的血小板可能在血管内没有破口的地方聚集,互相黏在一起形成血栓,如果血栓随着血流流入心脏、大脑,那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血小板增高时,总是在400-600×10^9/L以上时,尤其是之前有过感染性疾病者,要请医生评估一下,是继续观察,还是需要服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
家长常见疑惑
Q1:感冒发烧看什么?
A:感冒发热时,我们重点只要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以及淋巴细胞之间的比值就可以了。
Q2:血常规里的比值变化代表什么?
A: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判断可能存在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者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多提示可能存在病毒感染。
Q3:什么时候查血常规比较好?
A:一般来说,在感冒、发热的12小时内检验血常规的意义不大,因为这时体内的白细胞、C反应蛋白等刚反应没过久,还处于继续的反应中,没有稳定下来,这时查,会有误导作用。
比如,病毒感染刚开始的时候,中性粒细胞还没下降,有时甚至因为炎症刺激,反而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升高;
而且短期内的急性感染可以造成人体的应激反应,可以出现白细胞数量反应性升高。
这时如果查了血,就可能误以为是细菌感染了。
如果孩子发热、感冒症状3天还没有好转的趋势,甚至加重了,这时可以检查个血常规。这时血常规已经稳定了,有指导意义。如果等不到3天,那也至少等24小时再去查血,不然真的没有意义。
Q4:感冒发烧能只看血常规就判断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吗?医生如何评估血常规?
A:血常规并不能很好区分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白细胞计数降低也可能是严重细菌感染的表现,当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明显降低(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如果遇到侵袭力强的细菌感染,那么感染就无法局限并可能会在短期内播散,从而引起脓毒血症、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或百分比都增高,也不一定就是细菌感染,尤其是在疾病早期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病程的进展,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就开始下降了,而淋巴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则开始增高。
比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的时候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偏低,以后逐渐升高>10×10^9/L,甚至高达(30~50)×10^9/L,但这并不是细菌感染,而是病毒感染,这时升高的主要是淋巴细胞。所以分析血常规时,一定要结合孩子的病情,单看血常规是不行的。
化验单结果异常并不总代表身体患有疾病,化验单上的参考范围仅仅是一个参考,它是根据一个地区绝大多数人的化验结果统计而成,有些情况,比如从事某些特殊职业,或者怀孕的情况下,某些项目后面可能会被判定为“不正常”而画上一个箭头。
血常规说简单也简单,它能方便、快捷的让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说复杂也真复杂,所以遇到异常还是要到医院找医生咨询,给予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另外,如果通过血常规+孩子表现也不能分析出来时,医生还会开具其他检查,比如CRP、SAA、PCT甚至血培养等,明确病因。关于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下期见!
最后要感谢撰写文章初稿的小雨同学——现在的一名年轻的儿科医生,将来的儿科大主任!!!还要感谢我们的编辑吕塔塔、榕榕童鞋!!!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
也期待你把它推荐给身边的家长
与【奶爸医生印根权】一起
理性看病,科学育儿
让孩子健康成长
本文是印根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