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熬夜真的增加痴呆风险!
经常熬夜的你,怕了吗?
对中老年人群临床研究表明,夜间睡眠时间与阿尔茨海默病(以下简称:痴呆)病理发生之间的“U型”关系——夜间睡眠过长、过短都会增加痴呆的风险。此次研究是从生物标志物层面证实的,有非常可靠的临床价值。下面,和大家分享如何“正确地”睡觉!
1.每天应该睡多久?几点睡?
“睡不够”所带来的健康风险——尤其是痴呆风险的增加已经深入人心,一些平时睡不够的人,常常在周末采用“睡一个整天”的极端方式补充睡眠。而坏消息是“睡不醒,睡不够”也会增加痴呆风险。
晚间10:00入睡,每晚保持6-8小时左右睡眠时长是健康的休息方式。因此,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遵循正常的睡眠节律对身体健康和预防痴呆非常重要。
总结来说:晚上10:00左右入睡,早上6点左右起床,是健康、规律、良好的作息习惯。虽然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执行起来对很多人来说很难,特别是对喜欢躺在床上玩手机的朋友们......
2.夜班党别慌,还有其他办法预防痴呆!
对于经常夜班的人员来说,妥妥的睡眠不足+节律紊乱,岂不成了痴呆的高危人群,那应该是怎么办呢?
参阅《阿尔茨海默病病预防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除了睡眠之外,超重/肥胖、体育锻炼量、吸烟、阅读、受教育等非医学因素与痴呆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睡眠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
中年超重和肥胖患者:体内脂肪代谢产物可能造成脑Aβ沉积增多,还会引起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可使痴呆风险增高约64%。
老年体重丢失可能是脑内病理沉积的痴呆临床前期表现,体重变化更小的老年人痴呆的风险降低约40%。
体育锻炼能通过改善平衡、减少跌倒次数等提高老年人认知功能,也可促进神经再生、减少脑内Aβ沉积、增加海马体积等使痴呆风险降低10%。
烟草:含有神经毒素,可直接损伤神经元,造成认知功能下降,因此,吸烟使痴呆患病风险增加约40%。二手烟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认知刺激活动:如阅读、下棋等可以提高脑储备,使痴呆发病风险降低50%,即使痴呆遗传易感个体也是如此。
长期睡眠不规律的特殊人群:建议在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如果不能保证夜间睡眠时长,应尽量保持生理性睡眠节律,参加更多的户外体育运动、社交和认知活动,避免靠白天大量补觉来弥补前一天晚上的睡眠不足,一定程度上有可能会降低痴呆的发病风险。
3.用慢病管理的方式来预防痴呆!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痴呆和其他慢病一样可防可控,通过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可以让痴呆的发病率下降40%左右!同时,与其他慢性病相似,痴呆也已经出现了年轻化态势。
近几年,神经科开始出现20多岁的痴呆患者,虽然早发型痴呆大多是家族遗传性的,但也有新发突变 (APP、PS1和PS2基因相关突变) 引起的。肥胖、睡眠障碍、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抑郁等共患病的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促进了痴呆病理的早期发生与进展。
为了不要“英年早呆”痴呆也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样,需要进行严格的三级预防策略:
第一级:对于认知正常并且体内没有痴呆病理生理改变的健康人群,要注重一级预防,这个阶段强调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尽可能长的接受教育,从中年开始加强体育锻炼、健康饮食、认知和社会活动,从而提高认知储备,有效控制血管和相关共病等危险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房颤动、肥胖、吸烟、脑血管疾病、头部外伤、听力损伤、衰弱、睡眠障碍、抑郁、精神紧张、直立性低血压),尽量降低发病风险。
第二级:痴呆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前的15-20年脑内就开始出现了相关的病理生理改变,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痴呆临床前阶段,这个阶段我们要采取二级预防策略,既除了要注重健康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的调控,同时要考虑靶向Aβ、tau的特异性靶向调修治疗,将病理生理改变恢复到正常,进而避免其引起的认知下降。
第三级:一旦患者出现了临床可识别的认知功能减退,我们可以开启三级预防策略,加用神经递质调节剂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这一阶段对症处理其他相关临床问题和照料护理也非常的重要。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痴呆和其他慢病一样可防可控,我们要积极地将防治关口前移,采取防慢病、治未病,“预防为主”的策略。
本文是高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