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后必读
发表者:王科科 人已读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多因素疾病,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近年来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蒙特利尔分类中,食管综合征可进一步细分为症状性综合征(典型反流综合征、反流性胸痛综合征)和食管损伤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狭窄、巴特雷食管和食管腺癌。其中,反流性食管炎(RE)可合并食管狭窄、溃疡和消化道出血,相比于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被认为是一种更严重的反流病表现,在GERD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20%~30%。
随着年龄的增长,RE的严重程度和巴雷特(Barrett)食管的患病率增加。联想到不久前,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被曝患有食管癌,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其患病原因实际上与慢性食管酸暴露密切相关。长期食管酸暴露可导致食管的解剖和结构改变,从良性病变(消化道狭窄:源于RE愈合所产生的胶原沉积和纤维化)到食管癌前病变(Barrett食管炎)再到食管腺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早期即针对RE进行有效的治疗及管理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01、患者需求不断展现,PPI抑酸不足逐渐显露
经过几十年众多医学前辈们的辛勤努力, GERD的内外科治疗水平均已取得长足发展。在这一历程中,新技术、新药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抑酸治疗可谓是GERD治疗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成为RE治疗中的重要措施。
质子泵抑制剂(PPI)因具有较强的抑酸作用,成为治疗RE的首选药物,相较于最早的抑酸药物H2受体拮抗剂(H2RA),PPI的抑酸效果显著提高。但是传统PPI仍存在局限性:
①PPI为前体药物且酸性条件下不稳定,需餐前半小时服用;②半衰期短,无法持久抑酸,需3~5天才能达到稳定抑酸效果,不能解决夜间酸分泌的问题;③只能与活化的H+/K+-ATP酶结合;④RE黏膜愈合率不达标;⑤停药后复发率较高;⑥由于其代谢受到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导致治疗药效个体差异大。
02、抑酸疗效评价的指标——胃内pH及pH持续时间
反流相关症状严重影响RE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促进黏膜愈合,尽早缓解症状是RE患者的首要治疗目标[8]。
多项研究已经证实,24h胃内pH 4 HTR(PH>4持续时间所占比例)是RE黏膜愈合率良好的预测因素,且与RE患者初始治疗夜间症状控制情况显著相关。胃内pH 4 HTR越高,RE患者黏膜愈合和夜间症状控制情况越好。
根据数据模型推算,24h胃内pH 4 HTR≥90%,4周后24h pH 4 HTR≥75%,8周后,愈合率预计达100%[11]。然而,多项研究表明,不同PPI QD多次给药后,24h胃内pH4 HTR均未能达到75%,仍有未被满足的需求。
03、倾听需求,打破局限
1.患者希望尽快达到黏膜愈合,实现食管黏膜完全愈合.
能否强效持久抑酸,从而达到黏膜愈合的治疗目标,是RE患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洛杉矶分级(LA)C级或D级、症状比较重的患者。RE黏膜损伤若长期不愈合,可发展成食管癌的癌前病变,Barrett食管(图1)。众所周知,Barrett食管被认为是食管腺癌的主要癌前病变,大部分的食管腺癌发生在Barrett食管的基础上。“上医治未病”,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如果可以有效治疗RE,那么对于早期遏制食管腺癌的发生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伏诺拉生作为目前国内唯一获批上市的P-CAB,在治疗RE患者时,首剂全效,24h强效持久抑酸pH 4 HTR高达95%;加速黏膜愈合,缩短RE治疗疗程至4周;第1天即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持续控制夜间症状,且具有显著的药物经济学优势。随着药物可及性的不断扩大,期待更多中国RE患者能用上更好的抑酸药物。
本文是王科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