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林梅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疾病认识

结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

发表者:孙林梅 人已读



肠道息肉病是结肠息肉或者直肠息肉病的总称。根据病理类型可以分为四类,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绒毛管状息肉。前两种息肉恶变率比较低,比较小的情况下可以继续观察;而腺瘤性息肉和绒毛管状息肉恶变率比较高,一旦发现,应一律切除,并且每年要复查肠镜。息肉多发、个数比较多,遍布于肠道的范围比较大,就可以称为肠道息肉病。


结肠息肉的发病人群

第一,随着目前我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肉制品种类的越来越多,发现息肉的发生率也会增多;所以一些高脂肪的饮食会增加息肉的发生,这是一个饮食因素。
第二,肠道的慢性炎症对消化道的反复刺激;比如我们临床上遇到一些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因为炎症的反复刺激会引起息肉的增生。
第三,也可能跟一些基因遗传有关系。
第四,一些病人患有糖尿病,有文献报道有糖尿病的病人跟肥胖的病人,这类病人息肉的发生率是明显高于没有糖尿病的病人;所以对一些饮食的控制、高危因素的控制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都有利于控制息肉的发生和发展。



怎么知道自己是否有息肉呢?

肠道息肉是消化科常见疾病,一般情况下患者没有任何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血便、黏液便等。该病可引起结肠癌,建议35岁及以上人群将肠镜检查纳入体检项目

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大多与炎症有关;腺瘤性息肉有家族遗传倾向,为一种肿瘤性息肉,需及时发现、及时根治。


如果出现结肠息肉,需要怎么处理呢?


如若发现肠道息肉到底需要处理吗?
肠息肉的处理原则是:一旦发现,即刻在肠镜下切除,切除方法依其所在部位、有无蒂、大小及恶性潜在性而定。
对于较大息肉引起梗阻或不适合内镜摘除,以及息肉恶变伴蒂部有浸润或不能确诊癌浸润深度者应做外科切除术。


做了肠道息肉后应该注意什么?




1、肠息肉数量少、直径较小者,术后2-3天进行半流质饮食,1-2周内避免进行剧烈运动。

2、肠息肉数量多、直径较大者,术后1-2天内禁食,如无并发症,可逐步在医生指导下恢复饮食,2-3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并遵医嘱定期进行肠镜复查。



息肉手术后还要复查吗?

“肠息肉”摘除后,也不能高枕无忧,这是因为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再生、复发的概率较高,同时多发性息肉容易漏诊,息肉切除后需要密切随访复查。


建议如下:

1.单发腺瘤性息肉切除术后,第一年随访复查肠镜一次。如果复查没有发现肠息肉,以后每3年复查肠镜一次。


2.多发性腺瘤切除,或腺瘤大小超过2厘米伴不典型增生,具备以下三项条件之一者即为进展性腺瘤,或高危腺瘤。①息肉或病变直径≥10mm;②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绒毛样结构超过25%;③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就需要3~6个月随访复查一次。如果第一次复查没有发现肠息肉,就改为1年复查一次;如果连续2次复查均没有发现肠息肉,以后就每3年复查一次肠镜。

什么人群应该做肠镜检查?

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还附着有血痕。
如果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及伴有不明原因的消瘦和贫血时,就应当及时去医院进行肠镜检查。

总的说来,结肠息肉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其中一部分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却是大肠癌的“前身”,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肠息肉转变为“大肠癌”不是一蹴而就,通过二年、三年、五年等时间慢慢长大,这个发展过程已经给人们提早治疗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只要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病变,及时切除便可以消除后患。期间,很多生活中的不良生活习惯会从中作梗,加速或诱发癌变。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包括:常年高脂肪饮食;久坐、缺乏运动;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不按时排便或习惯性便秘吸烟、嗜酒等。

临床医生对于“肠息肉”是否属于“肿瘤性”的鉴别诊断,需要通过肠镜或外科手术下摘除息肉,由病理医生对息肉做进一步甄别,才能明确息肉的性质。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