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
结肠息肉的发病人群
怎么知道自己是否有息肉呢?
肠道息肉是消化科常见疾病,一般情况下患者没有任何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血便、黏液便等。该病可引起结肠癌,建议35岁及以上人群将肠镜检查纳入体检项目。
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大多与炎症有关;腺瘤性息肉有家族遗传倾向,为一种肿瘤性息肉,需及时发现、及时根治。
如果出现结肠息肉,需要怎么处理呢?
做了肠道息肉后应该注意什么?
1、肠息肉数量少、直径较小者,术后2-3天进行半流质饮食,1-2周内避免进行剧烈运动。
2、肠息肉数量多、直径较大者,术后1-2天内禁食,如无并发症,可逐步在医生指导下恢复饮食,2-3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并遵医嘱定期进行肠镜复查。
息肉手术后还要复查吗?
“肠息肉”摘除后,也不能高枕无忧,这是因为腺瘤性息肉切除后再生、复发的概率较高,同时多发性息肉容易漏诊,息肉切除后需要密切随访复查。
建议如下:
1.单发腺瘤性息肉切除术后,第一年随访复查肠镜一次。如果复查没有发现肠息肉,以后每3年复查肠镜一次。
什么人群应该做肠镜检查?
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还附着有血痕。
如果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及伴有不明原因的消瘦和贫血时,就应当及时去医院进行肠镜检查。
总的说来,结肠息肉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其中一部分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却是大肠癌的“前身”,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肠息肉转变为“大肠癌”不是一蹴而就,通过二年、三年、五年等时间慢慢长大,这个发展过程已经给人们提早治疗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只要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病变,及时切除便可以消除后患。期间,很多生活中的不良生活习惯会从中作梗,加速或诱发癌变。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包括:常年高脂肪饮食;久坐、缺乏运动;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不按时排便或习惯性便秘;吸烟、嗜酒等。
临床医生对于“肠息肉”是否属于“肿瘤性”的鉴别诊断,需要通过肠镜或外科手术下摘除息肉,由病理医生对息肉做进一步甄别,才能明确息肉的性质。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