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郁林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
耳鼻喉科
外伤性嗅觉障碍
1616人已读
头部外伤后嗅觉障碍的发生率可高达12.8%~30.0%。其主要表现为嗅觉丧失,也可为嗅觉减退等。造成嗅觉障碍的机制主要为:(1)头部对冲伤导致嗅丝断裂,或额叶底部、嗅球、嗅束、颞叶等部位损伤造成神经性嗅觉障碍;(2)鼻骨骨折导致鼻腔黏膜肿胀,气味分子到达嗅觉受体受阻,造成传导性嗅觉障碍。部分患者可伴有鼻塞、鼻出血、味觉障碍等症状,或颅内出血、颅底骨折、脑脊液鼻漏等合并症,还可伴有其他颅神经损伤甚至精神异常等。
诊断:主要根据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同时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嗅觉障碍。鼻内镜检查急性期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鼻出血、鼻中隔偏曲、嗅裂肿胀等。嗅觉心理物理检查中 T&T 嗅觉计测试法检测的嗅觉察觉阈和识别阈分数增高;嗅棒测试 TDI 总分<30 分。oERPs 表现为 N1 和(或)P2 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消失。头及鼻窦CT可表现为颅骨骨折,尤其是前颅底骨折,可伴有颅内出血等;MRI 可见嗅球、嗅束、嗅沟及额叶、眶回、直回等区域不同程度的损伤。
治疗:1.药物治疗:葡萄糖酸锌联合泼尼松治疗的有效率为25.7%~28.2%。2.嗅觉训练:嗅觉训练改善外伤性嗅觉障碍患者的有效率为 16.0%~33.2%。
嗅觉完全丧失、头部损伤严重者预后较差;头部轻度损伤、嗅觉减退或嗅觉倒错者预后较好。
本文是黄郁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