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迎春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下肢深静脉拴塞

发表者:郝迎春 人已读

症状


时常感到下肢肿胀、疼痛


久坐之后感到腿部麻木、无力


如果有这类情况


千万不要以为揉一揉腿就能好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腿部的深静脉发生不正常凝集(出现血栓凝块),使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进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病理改变的疾病。


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引起短期及长期的危害


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使患者失去劳动能力


腿部形成血栓后,如未能及时处理


血栓不但会蔓延生长


甚至会脱落(进入肺动脉者可致命)


因此血栓无论大小


均应高度重视,积极治疗




不过万幸的是


其中大多数风险因素可防可控且简单易行


因此通过预防来降低血栓风险是真正的安全之道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危害


在日常生活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个生僻的名词,多数人并不知道,腿部突发肿胀时应如何处理,也没有及时看医生,延误治疗时机是最常见的现象。


若下肢深静脉血栓发展迅速,导致血流供应不足,腿部肿胀可在数小时内达到最高程度,表现为全下肢的肿胀、皮肤苍白及皮下毛细血管网状扩张,称为“股白肿”。股白肿若治疗不及时,病情进一步恶化,会出现皮肤紧绷发亮、呈青紫、皮肤温度降低,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称为“股青肿”,并伴有全身炎性反应,体温增高,晚期发生静脉性坏疽,严重者需要截肢。静脉血栓如没有进行规范治疗,血栓长时间占据静脉管腔,会出现腿部的反复肿胀、瘙痒、浅静脉曲张、皮肤颜色加深、破溃等表现,即“血栓后综合征”,俗称“老烂腿”,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



肺血栓栓塞症,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危急的并发症。从腿部深静脉脱落的血栓凝块是“肺动脉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栓子堵在肺动脉,阻断肺部血流,可引发全身循环障碍、猝死等严重后果。所以,下肢突发肿胀,在未确诊时,应尽量避免下肢活动,防止栓子在活动中脱落。医生会快速评估病人的全身状况,并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化验,及时确诊。在使用抗凝药物之前,医生会详细告知病人或家属有关抗凝治疗伴随的出血风险,严密关注有无出血现象,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二、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对预防血栓很重要,严格戒烟、均衡饮食、多饮水和防止血液粘稠,是中老年人降低血栓风险的基本条件,另外要注意避免一些可能增加下肢血栓风险的动作,比如盘腿、跷二郎腿(任何造成腿部血流瘀滞、血流缓慢的姿态都是不安全的)。


对于久坐不动的人,“动”起来很重要,坐办公室、长途旅行,应经常走动或变换双腿姿势,促进静脉回流。一些非常简单动作就可以使腿部肌肉收缩,压迫血液向心脏流动,比如提提脚腕,勾勾脚趾、按摩小腿、进行腿部的适当运动。小腿肌群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对于行走不方便的人群可做做“踝泵运动”,使小腿肌肉收缩,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只要静脉血液不长时间滞留于腿部,就能最大程度避免血栓形成。


骨科大手术、下肢骨折术后、剖宫产术后、外科术后(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妇科)、癌症、长期卧床病人,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突然发生的单侧或双侧下肢肿胀)。对于血栓的高危病人,在充分评估出血风险后,应该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常用的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或达比加群酯。如果不适合使用抗凝药物预防时,可以采用物理预防,利用压力梯度促进静脉回流,包括医用等级弹力袜、空气压力循环泵、足底压力泵。


三、下肢静脉血栓的识别和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患肢的肿胀、疼痛(以胀痛为主,站立时可加重)、皮色泛红和皮肤温度升高。有一些血栓病人无典型症状,因此即使仅有下肢憋胀、隐痛等不适时,也应及时就诊,生活中,若出现下肢憋胀、疼痛、单侧肢体肿胀时(腿部静脉血管有可能已经形成血栓),应引起高度关注,此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唯一正确的选择),千万不可推拿、按摩、拔火罐(一旦使血栓栓子脱落,会造成极其严重后果)。


医生结合症状、体征及临床表现,对疑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人进行相关检查、化验,以明确诊断。通过下肢静脉血管超声检查、化验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D-二聚体)寻找诊断依据。


发生下肢血栓的病人往往有多种易栓因素,医生在确诊血栓后,应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病因筛查,进一步探寻病人潜在的易栓因素(求因),尤其对于年轻病人、平时身体健康的老年病人,应关注隐匿性肿瘤、遗传性血栓疾病等,目的是了解发生血栓的原因,指导未来的治疗和预防,降低静脉血栓的复发率。




四、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


抗凝治疗,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常规治疗方法,是抗血栓治疗的基础,在应用抗凝药物时,应做到“评估、尽早、及时、足量、监测”,用药前应熟悉各类抗凝药物的适应证,结合不同病人个体化特点,选择合理的抗凝药物。抗凝治疗周期比较长,主要根据自身情况而定,疗程短则3个月(短期且可控的易栓因素),长则可达数年(有持续性易栓因素),甚至有些病人需长期服药(如癌症、遗传性易栓症)。


与抗凝治疗相比,溶栓治疗对于急性期血栓(<14 天)疗效明显,可在短期内达到“血管内减容”的目的,溶栓方法包括“全身系统溶栓”及“导管接触性溶栓”,常用的药物包括纤溶酶、尿激酶。


溶栓、抗凝治疗期间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出血,应严格监测病人的临床表现、血常规、凝血功能。溶栓药物使用后,D-二聚体明显升高,提示溶栓有效,当纤维蛋白原<1.5g/L时,溶栓药物应减量,当纤维蛋白原<1.0g/L时,应停止使用溶栓药物(此时出血风险明显增加)。溶栓药物的剂量及时间应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调整药物的使用,一般溶栓治疗不超过7天。


通过手术干预,早期达到血管畅通的目的,主要包括介入溶栓/置管溶栓、血栓抽吸、手术取栓。通过介入的方法,使溶栓药物直接与血栓接触,使血栓“溶解”,是大血管(膝关节以上)目前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此外,随着介入技术及器械的不断更新,局部短时间溶栓配合AngioJet血栓抽吸,也在临床上得到的大范围应用,可降低长时间溶栓导致的并发症和血栓形成后的远期并发症,大大降低了病人的痛苦。


随着腔内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术取栓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减少。


五、下肢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综合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是指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期,“血栓机化”,导致静脉瓣膜功能破坏,患肢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文献报道,“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为25%~75%,有明显临床症状者为5%~10%。其临床表现有肢体肿胀、浅静脉曲张、小腿皮肤色素沉着、湿疹和溃疡等(经常可以见到许多没有正规治疗的病人出现“老烂腿”)。


长期随访,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人非常重要,要尽早建立患者档案,根据病人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若出现的早期血栓后综合征症状时,应及时干预,降低其带来的远期危害。


“压力治疗”和“间断抬高患肢”,是血栓后综合征的基础治疗,可改善病人的不适症状,并延缓病情进展。


静脉活血类药物(如迈之灵、马栗种子提取物)可改善病人症状,对于“压力治疗”不明显的病人,加用静脉活血类药物可明显改善症状。


对于中、重度的病人,通过手术重建下肢深静脉或修复已损坏的静脉瓣膜,可恢复下肢静脉正常血流。对于足靴区静脉性溃疡者,如深静脉未完全再通,可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小腿浅静脉剥脱和交通支结扎术,以促进溃疡的愈合。


随着腔内技术及器械的快速发展,“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腔内介入治疗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病变血管通过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达到恢复血流的目的,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更符合人体正常的解剖和生理等优点。支架置入术后也应口服抗栓药物及进行压力治疗,降低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


“髂股段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支架置入术后,应规律口服抗栓药物(根据病人情况口服抗凝药物及阿司匹林),同时进行压力治疗,对提高支架远期通畅率非常关键。



下肢静脉血栓对于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是现实世界中的风险


由于疾病过程隐匿,后果严重


所以无论是健康人或者病人


主动预防都是关键


对于发生了下肢血栓的病人


充分的、足够时间的治疗是核心


需注意的是


要密切监测老年病人接受抗凝治疗出血风险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