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遗尿症,父母必须知道的八个问题
遗尿症是儿科常见病。其一方面会对患儿的心理发育和社会行为造成影响,使他们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行为,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甚至出现较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且可持续到成人期。另一方面还会给患儿家长带来压力和困扰。同时部分患儿还可能存在着基础疾病,如神经、内分泌、心理、泌尿系统等多方面异常因素,遗尿症的发生和病情轻重也常常和生活习惯、家庭教育及接受治疗时机有密切关系。为了让更多遗尿症儿童尽早能够得到规范和有效的指导和治疗,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遗尿症相关的问题。
一、什么是儿童遗尿症?
儿童遗尿症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夜间常尿湿自己的床铺,白天有时也有尿显裤子的现象。
遗尿症的患儿多数能在发病数年后自愈,女孩自愈率更高,但也有部分患儿如未经治疗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以后。
二、引起儿童遗尿的原因有哪些?
遗尿的确切原因目前仍不完全清楚,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 睡眠觉醒功能障碍
指在进入睡眠状态后, 膀胱充盈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不能唤醒患儿, 患儿在非清醒的睡眠状态下排尿, 为夜间遗尿症最重要的发病机制。 “夜间尿意-觉醒”是一个随发育而逐渐完善的生理过程, 正常人在达到一定年龄后这一神经机制发育成熟,从而在有尿意后诱导大脑觉醒并起床排尿。 若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滞后, 导致排尿中枢和大脑皮质未能有效地参与排尿反射, 使 “夜间尿意-一觉醒” 这一机制存在缺陷, 从而出现患儿在睡眠状态下排尿的现象。 导致参与这一过程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滞后主要有以下两种可能因素: 1膀胱充盈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不足, 不能诱导觉醒; 2睡眠过深, 未能觉醒。
2.夜间多尿
部分遗尿症患儿的肾脏在夜间产生大量的尿液, 超过了最大膀胱容量。 可能与夜间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足有关。
3.膀胱功能异常
主要是夜间逼尿肌过度兴奋所引起的膀胱容量减小, 导致排尿次数多, 而每次尿量少。
4. 家族遗传
约62%的遗尿症患儿的父母或其他亲属曾有过类似病史,说明本病可能有遗传倾向。
5 .其他
糖尿病 抑郁症及睡眠呼吸暂停等也可能与遗尿症相关。
6.由器质性疾病引起
由器质性疾病引起遗尿的情况并不多见,泌尿系感染畸形、脊柱裂、脑脊膜膨出等均可引起遗尿,另外无症状性细菌尿和高钙尿也会引起遗尿,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三、遗尿症的分类?
临床上遗尿症一般分为两大类,即
①原发性遗尿:是指出生后,自幼持续存在的遗尿症(无遗尿期不超过6个月);
②继发性遗尿:指患儿在5岁以内,曾有至少6个月无遗尿症状后,再次发生遗尿者。
四、怎样才可诊断为儿童遗尿症(夜间遗尿症)?
必须符合以下3项才能诊断儿童遗尿症:
①5岁或5岁以上有反复不自主排尿(日间或夜间);
②遗尿严重程度:5~6岁儿童每月至少有2次遗尿,6岁以上儿童每月至少有1次遗尿:
③不是由于神经系统损害、癫痫、躯体疾病或药物所引起遗尿。
因此通常建议需要专科医师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才能诊断遗尿症。
夜间遗尿症诊断要点包括
①患儿年龄≥5岁(5岁作为判断儿童夜遗尿的年龄标准虽带有一定主观性,但其却反应了儿童排尿控制能力的发育程度);
②患儿睡眠中不自主排尿,每周≥2次,并持续3个月以上(疲劳或临睡前饮水过多而偶发遗尿的儿童不作病态);
③对于大年龄儿童诊断标准可适当放宽夜遗尿的次数。
五、儿童遗尿症会有哪些不良影响?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儿童的健康和心理发展,然而,儿童遗尿可能导致的相关心理和社会问题常常被低估,有不少家长对于儿童夜遗尿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遗尿症严重影响患儿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不少孩子不敢参加如夏令营等需在外生活的集体活动,亦可引起患儿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动与孤僻等心理异常,如长期得不到改善甚至导致人格障碍,是目前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小孩遗尿也严重影响到父母和家人的生活质量,如需半夜更换被褥及清洗等等;
六、儿童遗尿症有哪些治疗方法?
儿童遗尿症的治疗不仅仅关注患儿遗尿症状的缓解程度,而更加重视遗尿儿童心理、行为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多方面的改善。同时遗尿症治疗方案的制定应根据患儿遗尿病情、生活习惯、心理因素、自我意识、家庭关系、家长治疗遗尿的目标和预期结果、以及考虑其对治疗的依从性、耐受性等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①调整饮食
每天下午4点以后少饮水,晚饭最好少吃流质,临睡前不要喝水,也不宜吃西瓜、桔子、生梨等水果及牛奶以减少夜里膀胱的贮尿量。
②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
应该使孩子的生活饮食起居有规律,应避免孩子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最好能坚持睡午觉,以免夜间睡得太熟,不易被大人唤醒起床小便。
③应养成孩子按时睡眠的习惯
睡前家长不可逗孩子,不可让孩子剧烈活动,不可看惊险紧张的影视片,以免使孩子过度兴奋。
④睡前排小便
要养成孩子每天睡前把小便排干净彻底的习惯,以使膀胱里的尿液排空,这样可减少尿床的机会。
⑤及时换被褥
及时更换尿湿的被褥衣裤:孩子睡觉的被褥要干净暖和,尿湿之后应及时更换,不要让孩子睡在潮湿的被褥里,这样会使孩子更易尿床。
⑥给孩子更多的安慰及鼓励
必须指出遗尿可使患儿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如果家长不顾及患儿的自尊心,采用打骂、威胁、惩罚的手段,会使患儿更加委屈和忧郁,加重心理负担症状,不但不会减轻反会加重遗尿现象,我们认为对待遗尿症的患儿,只能在安慰及鼓励的情况下进行治疗,这点甚为重要,是治疗成败的先决条件。
⑦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三环类抗抑郁剂、甲氯酚脂、抗胆碱能药物等。
七、儿童遗尿症行为疗法
A. 设置日程表
从治疗第一天起,就要求家长为患儿设置日程表,以便每天进行记录(可使用日历),当尿床时努力寻找可能导致尿床的因素并记录在日程表上,如未按时睡眠、睡前过于兴奋、白天过于激动、傍晚液体摄入量太多等,当患儿无尿床时便把一颗星画在日程表上并予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每周与专科医生交流一次。
B. 建立条件反射
从治疗开始起,就要求家长每天在患儿夜晚经常发生尿床的时间前,提前半至小时用闹钟将患儿及时唤醒,起床排尿,使唤醒患儿的铃声与膀胱充盈的刺激同时呈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条件反射建立,患儿就能够被膀胱充盈的刺激唤醒,达到自行控制排尿的目的。此外,要鼓励患儿自己去厕所小便,目的在于使患儿在比较清醒的情况下把尿排泄干净。
C. 膀胱功能锻炼
督促患儿白天多饮水,尽量延长两次排尿的间隔时间,促使尿量增多,使膀胱容量逐渐增大,鼓励患儿在排尿中间,中断排尿,数1至10,然后再把尿排尽,以提高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
八、儿童遗尿症能治好吗?
功能性遗尿症患儿的预后一般较好,遗尿症好转的过程表现为遗尿的次数逐渐减少,直到最后完全消失,极少有突然痊愈者。有器质性疾病的遗尿症儿童,主要需要治疗原发疾病,当这些疾病治愈后才可能遗尿消失。
单症状夜间遗尿症可呈自限性, 随年龄的增加每年约15%未经治疗的患儿的症状可以得到改善。 绝大多数患儿在改善生活习惯、 使用遗尿报警器或醋酸去氨加压素治疗后可治愈, 即使有症状反复, 二次巩固治疗也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对少数治疗效果欠佳的患儿, 一方面可尝试其他可选治疗方法, 另一方面还应进一步深究是否存在潜在病因, 如精神心理因素等。
治疗后,建议每3~6个月联系专科医生进行1次随访评估。
本文是寸丽苹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