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新冠的若干问题
疫情肆虐,许多城市再次按下暂停键,随诊核酸检测的反复采集,人们恐慌情绪逐渐加重,现将大家所关心几个问题进行讲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新冠病毒的传染源是什么?
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包括无症状感染者。
2.新冠病毒如何传播?
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患者粪便和尿液中分离出活的新型冠状病毒,且粪便中病毒核酸的消失时间较鼻咽拭子晚,应注意粪便及尿液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 。
3.如何杀死新冠病毒?
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30 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4.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感染新冠?
儿童普遍易感,具有基础疾病者(如先天性心肺气道疾病、慢性心肾疾病、营养不良、遗传代谢性疾病、免疫缺陷病、肿瘤等)者易发生重症。
5.新冠病毒感染后的表现?
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
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儿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部分儿童和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精神差、呼吸急促。
多数患儿临床表现相对较轻,可无发热或肺炎表现,多在1-2周内恢复.重症患儿可以表现为明显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性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发展为重症和危重症者在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6.新冠病毒检测
新型冠状病毒 96 个小时左右即可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发现,采用 RT-PCR 和(或)NGS 方法在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尿液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下呼吸道标本(痰或气道抽取物)更加准确。但是核酸检测会受到病程、标本采集、检测过程、检测试剂等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出现假阴性。
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 IgM 抗体、IgG 抗体阳性,均需要抽取静脉血进行检查。发病 1 周内阳性率均较低。首先出现的是免疫球蛋白IgM抗体,然后出现IgG抗体。因此,IgM抗体增高提示近期急性感染,IgG抗体增高提示既往感染。患者鼻咽拭子、痰、纤维支气管镜灌洗液、血液、肛门拭子、粪便等标本核酸检测阳性,说明其感染了新冠病毒,而且具有传染性。当核酸检测阴性时,将IgM和IgG抗体检测增加进去,可以弥补核酸检测容易造成漏诊的缺点。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与抗体检测结果解读。
7.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结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 1 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 2 条。
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 2 条,同时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 IgM 抗体阳性;或符合临床表现中的 3 条。
1.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 14 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发病前 14 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
(3)发病前 14 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4)聚集性发病(2 周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 2 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2.临床表现
(1)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表现;
(2)具有上述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二)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以下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者:
1.实时荧光 RT-PCR 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2.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3.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 IgM 抗体和 IgG 抗体阳性;
4.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 IgG 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IgG 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 4 倍及以上升高。
8.有没有自测新冠感染的方法。
不推荐没有医学背景的患者在家进行自我测试或者评估,单纯从症状上不能确诊新冠感染,如果有接触史或者怀疑有接触史,同时有呼吸道症状出现,建议及时就诊,保护自己,同时也是对家人和他人的保护。
本文是甄立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