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尿症】孩子尿床,早期治疗很重要!
小儿遗尿,又称尿床,是指5岁以上小孩在睡眠中不能控制排尿,醒来后才发觉的一种疾病,每周至少有2次,并持续至少3个月。如果因白天游戏过度,精神疲劳,睡前多饮或因智力发育尚未健全,对排尿自控能力及表达能力尚未建立,或因不良习惯引起的则不属病态。儿童遗尿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儿童常见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对患儿的身心发育带来严重影响,甚至有 0.5%~2% 的患儿可持续至成年期,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遗尿症的危害
经研究发现,小儿过了5岁还尿床,其智商要比正常儿童低17%~23%,多表现在注意力不集中,大脑神经发育与精细动作不协调等。尿床的孩子,免疫力低下,经常容易感冒,消化功能也不好,易挑食、厌食,从而导致营养不良,这反过来也会加重尿床。经常尿床会引起感染如外阴炎、尿路感染等,尤其是内裤与床单没有及时更换时。尿床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理造成影响,如缺乏自信心、处世能力差、内向孤僻、胆小恐惧、好发脾气等。小儿尿床,如未及时治疗,其危害将延续至成年。尿床的孩子成年后,男性可能出现隐睾、少精、早泻、不育症;女性易出现月经不调、闭经、排卵障碍、更年期提前、不孕症等疾病。由此可见,小儿尿床还得及时治疗。
治疗方法
鉴于 < 5 岁的儿童排尿中枢可能尚未发育成熟,通常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但由于频繁的尿床可能会导致孩子睡眠质量及心理发育,因此亦应积极的实施行为干预。
1. 行为干预
调整作息饮食习惯:包括清淡饮食,少油少盐,晚餐定时且宜早不宜晚,饭后不做剧烈的活动或过度兴奋;尽早睡眠,睡前 2-3 h 不再进食及饮水。但患儿白天可正常饮水,但应注意避免食用含茶碱、咖啡因的食物或饮料(如咖啡、红牛饮料、速溶茶、巧克力、可乐、泡茶等)。
睡前唤醒训练:观察患儿尿床的规律,在其即将发生排尿的时候(一般 30 分钟前后)将患儿唤醒排尿。若患儿在被唤醒后仍然意识不清醒或不容易被唤醒,家长可使用温毛巾擦拭额头或用灯光照亮,待彻底清醒后再去排尿。推荐患儿至厕所去排尿。
憋尿训练:鼓励患儿在白天多饮水,但当患儿出现尿意时,不要立即去排尿,可让其先憋一定的时长(不超过 30 分钟),每天训练 1~2 次,以增加膀胱容量。并且让患儿在排尿的过程中学会中断排尿,以便调高对排尿的控制能力。
2.警铃疗法、药物治疗
确诊为遗尿症的患儿使用上述治疗方法效果不好者应该积极进行治疗,包括警铃疗法和药物治疗。
警铃疗法:是利用尿床时尿液触发警铃的原理唤醒患儿,借此强化患儿的排尿-觉醒反射。但警铃疗法的效果一般要在治疗的 2~3 个月后才能看到,需要患儿家庭具有较高的治疗依从性。
药物治疗:包括去氨加压素、抗胆碱能药物、丙咪嗪、盐酸甲氯芬酯等。去氨加压素是目前多个国际儿童夜遗尿指南中的一线治疗方法(晨起首次尿比重检查有助于判断去氨加压素的疗效),可有效治愈大部分的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
值得注意的是,停药时逐渐减量可以降低复发率。但减药过程中一旦症状复发则需要返回上一级用药量继续治疗。合理的减药时间至少为3个月。
3. 电刺激
经皮神经电刺激可以有效减少患儿夜间尿床次数,且无创安全,对于伴有膀胱过度活动的患儿疗效较好,但其整体治愈率较低。
小冯寄语
遗尿症对小孩危害较大,但目前许多家长还未对此病予以足够重视,认为遗尿不是病,其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这种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相反,家长一旦发现宝宝遗尿,应及时至医院就诊,千万别因“尿床不是病”的错误观念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小儿尿床病程较长,中医治疗本病可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需家长长期坚持治疗。
本文是冯石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