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现状
膀胱全切术后需行尿流改道术,主要分为可控与不可控两大类。不可控尿流改道包括输尿管皮肤造口或更常用的回肠膀胱术。手术方式简单、安全、有效,但是输尿管开口易狭窄,需腹壁造口、终身佩戴集尿袋,生活质量较差,审美要求高的患者不容易接受。但这种术式对老年和身体虚弱的病人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可控尿流改道主要包括异位可控尿流改道和原位新膀胱术。异位可控尿流改道主要包括可控储尿囊和利用肛门控制尿液术式,前者适于男女患者,不需配带集尿器,可自行插尿管导尿,患者生活质量较高,缺点是有腹壁造口。利用肛门控制尿液术式主要包括尿粪合流术和尿粪分流术,但容易出现输尿管末端吻合口狭窄、逆行感染、肾功能受损等缺点,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还必需良好。原位新膀胱主要包括回肠原位新膀胱术、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胃原位新膀胱等。一些学者认为原位回肠新膀胱对系膜缘的内翻缝合方式,明显抵消了肠道肌肉的自主收缩,使得新膀胱顺应性提高、压力降低从而确保容量,可达到较好的控尿率;因为回肠的系膜相对较长,亦使新膀胱和近端尿道之间易于实现无张力或低张力吻合,粘膜萎缩使尿液成分重吸收减少,手术操作不甚复杂,比利用其他肠道行原位新膀胱术更为优越。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易形成憩室和有癌变的危险,因此不适合作为长期的尿流改道,非必要时不应使用。胃原位新膀胱仅见个案报道和小样本病例报道,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一般主张在肠道严重缺损、骨盆接受过放疗或其他疾病无法利用肠道时可选用。Schrier等比较了回肠和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尿动力学参数,证实了应用回肠尿动指标更理想,包括大容量、低膀胱内压及更好的顺应性。原位回肠新膀胱克服了回肠膀胱术、可控性膀胱的缺点,无需尿、粪改道,术后无需佩戴粪袋或者尿袋,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病人依从性高,受到了越来越多中心的青睐。

顺蠕动双输入袢原位新膀胱示意图
本文是晋连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