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癌治疗新突破:T+A方案
陈敏山教授:IMbrave150研究再放重磅结果,中国亚群OS突破24个月!
原创 医脉通 医脉通肿瘤科 1周前
收录于话题
#T+A最新研究结果发布
5个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肝癌治疗领域百花齐放。尤其是免疫联合疗法的问世,为晚期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选择和希望。在最新公布的IMbrave150研究中,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简称“T+A”方案)可降低死亡风险34%,中位总生存期(OS)达到19.2个月,中国亚群患者的中位OS更是突破了24.0个月!无进展生存期(PFS)、客观有效率(ORR)等与早期分析结果一致,其安全性也与此前单独用药已知安全性特征一致,未发现任何新的安全信号。对此,医脉通有幸采访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脏外科主任、中山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陈敏山教授,为我们介绍免疫联合疗法在肝癌治疗中的优势以及未来方向。
陈敏山教授: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免疫治疗已成为目前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尤其是免疫联合疗法的出现,给肝细胞癌(HCC)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更多选择。“T+A”方案作为免疫联合治疗时代的先行者和探索者,是国际上首个被证实治疗HCC效果优于索拉非尼的免疫联合方案。
在最新公布的IMbrave150研究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晚期HCC患者接受“T+A”方案后,全球人群的中位OS可达19.2个月;在中国亚群中,中位OS更是突破了24个月,这提示“T+A”方案对于中国患者的疗效更好。同时,研究还发现,“T+A”方案的客观有效率(ORR)达30%,并且与索拉非尼相比,“T+A”方案的副反应大大减少,患者耐受性较好。另外,“T+A”方案用药也很简便,每3周静脉注射一次即可,无需每日服药,患者依从性较好。因此,该研究结果堪称为一个里程碑式的改变,是肝癌治疗领域取得的巨大突破,令人备受鼓舞。未来我们也期待更多临床数据能够进一步证实“T+A”方案的获益,并将这些亮眼的研究结果写入指南,从而更好地指导基层医院进行诊疗工作。
医脉通:基于IMbrave150全球和中国人群的积极结果,作为一名肝外科专家,根据您的临床实践经验,您认为,“T+A”方案在未来是否有更多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新方向?
陈敏山教授:在肝癌治疗领域,未来的探索方向还有很多。其中,针对肝癌手术后的辅助治疗,目前已有全球研究正在开展中,并且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也参与了这项全球研究,我很有幸成为中国主要的PI之一。由于肝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容易复发,因此我们尝试采用“T+A”方案对患者进一步治疗,观察患者获益情况。希望通过临床试验能够找出药物最佳的适应症,筛选出更适合该疗法的患者,以及怎样联合才能发挥最佳效果,这些需要临床经验的不断总结和积累,同时我们也对临床结局充满期待。
此外,多学科治疗对于肝癌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一、由于单一的治疗方式(如单纯手术、单纯介入治疗等)存在局限性,无法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二、患者采用的单一治疗手段可能并不是最合适的选择,因此往往也达不到最佳疗效。三、多学科治疗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疗效,还可以降低治疗费用。由于治疗选择更多,因此也更容易找到最佳方案,这样可以避免单一手段反复治疗,从而使患者获益更多。在最新发布的《中国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中,“T+A”方案也赫然在列,这证明了该疗法在多学科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众所周知,当肿瘤处于局部病变时,可采用局部治疗手段如外科、介入、消融等。而当局部病变发生转移、扩散、产生全身病变时,则可以采用全身治疗手段及“局部+全身”联合治疗手段。尤其是“T+A”方案的使用,大大丰富了“局部+全身”的治疗模式,让患者有机会获得更加确切的疗效。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