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头痛、耳鸣、视力下降,背后竟是这个要命的“伪装者”!
五十多岁的刘阿姨刚刚退休,这两年在家里最离不开的东西就是头部按摩仪,因为刘阿姨头痛,而且很多年了。不仅头痛还有头晕,严重的时候就像晕车一样,非得吐了一点以后才能舒服些,这两年耳朵也开始嗡嗡响了,晚上还睡不着觉。刘阿姨症状时好时坏,经常上午舒服,下午又不舒服,反反复复。头晕、头胀难受得厉害了她就用按摩仪自我放松,再用冷水洗把脸,勉强能熬过这一天。
刘阿姨也不是没有去医院看过,什么头颅CT、磁共振全做了,医生都说没什么问题。家里人也说可能是休息不好,去医院次数多了,老伴还埋怨她是“更年期综合征”。明明有症状,却查不出问题,为此她也是烦恼不已。从今年疫情以来,窝在家里看电视是刘阿姨的一大爱好,可是慢慢的电视机上的字像变魔术一样,第一眼能看清楚,再仔细看一会就模糊起来了,刘阿姨有点急了,硬拖着老伴去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张红旭主任给安排了眼科检查,发现刘阿姨不仅确实视力下降了,而且眼底视乳头像个融化的冰淇淋一样,中间隆起,周围界限非常不清楚,眼底血管也有渗出,视乳头水肿已经很严重了,怪不得视力下降这么厉害。
关键词:
头晕
头痛
耳鸣
视物模糊
刘阿姨就是被一种颅内血管性疾病给盯上了,它可以发生于20-65岁的广泛年龄段,女性患者多见,极具迷惑性和隐秘性,误诊率非常高,能达到80%。它会伪装成什么样的疾病呢?包括以下这些疾病:
脑肿瘤
偏头痛
美尼尔综合征
眼科疾病
中耳、前庭疾病
更年期综合征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等等
这种缓慢进展,最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伪装者”就是颅内静脉窦狭窄!
脑是人类名副其实的“司令部”,虽然它的重量只占全身的2%-3%,但其所需要的血流量却占全身总血流量的15%-20%,正常人每分钟的全脑血流量约为750ml。如此巨大的血流量通过脑动脉输送到全脑,经过代谢后,最终都要依靠颅内静脉窦,也就是俗称的“下水道”,引流入颈内静脉,最后流入右心房再参与下一次血液循环。
正常颅内静脉窦示意图:
颅内静脉窦狭窄的发病率要低于我们通常了解的脑动脉狭窄。脑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重要的病因,而静脉窦狭窄则更易导致颅内压升高。19世纪末,Quincke医师描述的一种“浆液性脑膜炎”,可能是最早有记录的颅内静脉窦狭窄的病例表现。
当颅内静脉窦发生局限性狭窄时,一方面,血管管壁所受压力相对较大,更容易使刺激血管平滑肌,进而刺激血管周围神经,产生疼痛。而另一方面更严重的是,长期的静脉引流不畅,会使颅脑这个密闭的腔隙内的压力越来越高,最终造成颅高压综合征,临床症状以头痛、耳鸣、视乳头水肿合并视力下降为主要特点,继续发展可最终引起失明,最严重可能影响到深静脉回流出现意识障碍,或导致脑梗死、出血。
患者对颅压升高性头痛通常描述为“剧烈”、“慢性头痛”。搏动性耳鸣则通常与心率一致,这是因为狭窄后内静脉窦内血流加速,出现湍流,沿颅底骨性结构传到耳蜗后,就会形成同侧的搏动性耳鸣。我们眼球的静脉引流很大一部分也要通过颅内静脉窦,当眼静脉引流不畅时就会出现视乳头水肿,最终影响视神经的供血,出现视力下降。颅内静脉窦狭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刘阿姨的例子就可以看到,头痛、耳鸣的发作会让患者不胜其烦,而视力下降更是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能力。更可气的是,这些症状都不是颅内静脉窦狭窄的专属症状,和很多头、面部疾病有交叉,早期症状又不典型,经常是一种症状重些,一种症状轻些,等数月、数年患者真正确诊时,往往颅内压已经比较高了,视力也有了明显的下降。
眼底示意图:
颅内静脉窦狭窄最常见发生于横窦和乙状窦交界区,最常见的病因为蛛网膜颗粒、瘢痕组织或分隔,其次是外源性颅内占位挤压导致。体重增加或睡眠紊乱的患者更容易中招。
刘阿姨毛病的确诊却不容易。神经外科杜垣锋医生做了3个特殊检查,最终将这个“伪装者”验明正身。第一个就是头颅MRV,它能明确颅内静脉窦系统的优势侧、狭窄位置以及大致的狭窄程度,还可以鉴别憩室与高流量颈静脉球。第二个是全脑脑血管造影,确切说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具有准确判定患者受累血管狭窄程度、判断患者是否适合介入手术和循环时间等优势,目前已成为诊断脑静脉狭窄的金标准。第三个是脑脊液压力检测,包括术前的腰穿压力检测和术中的静脉窦压力检测。
接下来就是治疗的问题了,目前颅内静脉窦狭窄的治疗方式有:
1. 药物治疗:尚无特异性治疗颅内静脉窦狭窄的药物,治疗以缓解颅内高压为主。乙酰唑胺作为一线药物,可通过抑制脑脊液生成,有效改善患者头痛等高颅内压相关症状,但存在感觉异常、味觉异常、嗜睡、抑郁以及泌尿系结石等不良反应,患者的依从性相对较差。
2. 脑脊液分流术:腰大池-腹腔分流术(LPS)、脑室腹腔分流术(VPS)均为以分流脑脊液至腹腔的手术,旨在直接降低脑脊液压,以达到改善患者症状的目的。问题在于它没有解决最根本的狭窄问题,常见的并发症是分流失败、分流感染和过度引流等。
3. 视神经鞘开窗术(ONSF):ONSF最早用于视乳头水肿相关视力下降,适用于以视觉减弱为主诉的患者,但只能降低眼内压,不能降低颅内压,其安全性评价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
4. 颅内静脉窦支架植入术:颅内静脉窦支架植入术被引入脑静脉狭窄治疗不过30年,该方法通过由静脉系统逆行运送的支架扩张静脉狭窄处,直接改变局部血流动力学,降低静脉内压力,继而达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
权衡利弊后,刘阿姨和家属最终选择进行静脉窦支架植入术。
手术示意图:
神经外科王昊主任医师为刘阿姨实施完全清醒下局麻微创介入手术,只用了大腿根部2个小小的针眼,1个小时就完成了静脉窦支架植入。局麻下静脉窦测压更加准确,也避免了全麻的风险性。手术中发现刘阿姨左侧横窦以下静脉引流稀疏,左侧横窦乙状窦交界处因为蛛网膜颗粒嵌入导致狭窄,程度超过70%。术中静脉窦内测压发现狭窄近、远端压力差高达12mmHg,结合刘阿姨术前腰穿压力>300mm水柱,以及视乳头水肿的客观证据,手术治疗非常必要!支架植入即刻,就可见左侧横窦、乙状窦血流明显好转,压力差也几乎消失!最难能可贵的是,一支重要的引流到静脉窦狭窄部位的脑深部静脉(拉贝静脉,Labbe’s vein)也明显显影了,这说明支架的植入,不仅扩张了局部静脉窦,更让大脑本身深静脉回流得到了改善,避免了日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真是一举多得!
实际手术过程:
刘阿姨还没下手术床就说自己不一样了,就好像蒙在脑子里的一块布被人一下子扯掉了,清醒了不少,头痛也神奇消失了。第二天的腰穿测压也证实,患者颅内压已经回落到了200 mm水柱以内,视力也清晰起来了,刘阿姨和家人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
最后,王昊主任提醒,颅内静脉窦狭窄属于较少见的疾病,即使是有经验的医师也会认识不足。类似刘阿姨的病情,就像下水道堵塞一样,若不及时打通,脑子、眼球压力会越来越高,造成严重后果。若有患者出现头痛并伴有视物模糊或耳鸣等症状,要注意是否存在颅内静脉窦狭窄情况,及时专科就诊。完善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MRV)或是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病因精准治疗,医患合作,共同努力,为患者创造更好的生活质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简介:
本科室2013年被确定为浙江省浙北(杭嘉湖地区)神经外科区域专病中心建设单位(杭州市外科系统唯一入选),现为浙江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年手术病人数、三、四类手术比例、危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危重症病人抢救人次、年门、急诊病人数均达到全市前列。
脑血管病外科亚专业开展的技术项目:颅内动脉瘤(包括支架、球囊辅助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组合瘤夹联合血管搭桥行复杂动脉瘤塑形夹闭术);脑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综合治疗;烟雾病颅内外血流重建;急、危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取栓、溶栓术;颅内静脉窦狭窄测压术;颅内静脉窦狭窄支架植入等。
人物简介:
王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科室副主任,主任医师,复旦大学华山医院获神经外科博士学位。杭州市“131”人才,浙江省医学鉴定专家库成员,杭州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青年委员。
擅长脑血管病的微创诊疗,在脑血管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复杂性颅内动脉瘤使用血管内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对各类烟雾病患者进行个体化的颅内、外血管重建,完成各类脑血管病手术千余台,社会效益良好。获得省部级课题资助4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本文是王昊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