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H术后中期康复建议(6/8~12周肌肉训练)
术后早期(上截骨患者0~6周,上下截骨或大于35岁患者0-8周)平稳度过后,我们进入了术后康复一个新的周期。这时,虽然片子上看截骨的间隙还很清晰,我们的骨骼已经基本稳定了。从这时起,关节可以开始承载部分的负重,我们可以给它一点挑战了。
在6/8~12周,我们康复的目标不但有继续减轻疼痛和肿胀,还增加了:承重进阶,恢复全方位的动作,提升髋周肌肉力量,提升核心力量,这四个方面。其中,以提升髋周肌肉力量最为重要。
承重进阶:
这一阶段开始,术后开始逐渐踩地负重。以下仅为一般参考值,由于每个人手术情况都有差异,具体负重时期及重量请根据手术医生的建议执行。负重与愈合及恢复有关,因此请务必遵从医嘱。
6-8周(上下截骨或大于35岁推后2周),拄双拐可负重25%
8-10周(上下截骨或大于35岁推后2周),拄双拐负重50%
10-12周(上下截骨或大于35岁推后2周),改单拐渐进至全负重,目标是在术后12周骨愈合后脱拐负重
这一阶段关节活动度应该基本正常,肌力训练在0~6/8周基础上进行强化。
全面恢复活动度:
这个阶段髋关节活动度应基本正常。如果还存在关节活动受限,可通过下面训练来逐步增加。活动度训练要在疼痛可忍受的范围内。活动度要坚持练习,直到恢复正常的屈髋活动度,这是下蹲功能的关键。动作注意缓慢持续,切忌突然暴力造成损伤。
提升肌肉力量:
1. 蚌式运动
抬起后保持5秒后缓缓落下为1个,每组做15个,每天早晚各做3组,两组之间休息不超过30秒。不追求膝盖打开的高度,重点关注臀中肌的发力感。此训练次数仅为一般性建议。早期力量不足时,可从每组10个做起,逐渐增加数量。
2. 侧卧侧抬
侧抬是大家最熟悉的臀中肌(外展肌肉群之一,对于维持骨盆稳定和步态支撑至关重要)训练之一,由于相对容易操作,常被推荐患者居家练习。如果术后早期力量控制不佳或抬不起来,以及侧抬容易出现的腰、大腿外侧代偿问题,以下视频都给出具体见鬼。
抬起后保持5秒后缓缓落下为1个,每组做15个,每天早晚各做3组,两组之间休息不超过30秒。不追求抬起的高度,重点关注臀中肌的发力感。此训练次数仅为一般性建议,如果术后肌力较差,可从每组10个做起;如果自我感觉自己的动作还是与视频中有差异,停止做该动作,只做蚌式运动。
3. 双腿臀桥
训练过程中,保持臀部和核心收紧,骨盆维持稳定,避免腰椎代偿。如果在训练过程中,有腰痛出现,证明臀大肌有效参与少或核心难以维持稳定,腰椎代偿训练,请停止并调整。如果单腿臀桥难以完成,可从双腿臀桥训练开始,逐步过渡。抬起后保持5秒后缓缓落下为1个,每组做15个,每天早晚各做3组,两组之间休息不超过30秒。抬起后要保持身体呈一条直线,全过程收紧臀大肌,抬起后缓慢而有控制地下落。此训练次数仅为一般性建议。如果术后力量不足,可从每组10个做起,逐步增加数量。
4. 坐位伸膝股四头肌训练
有效的股四头肌训练,屈膝伸膝要保持缓慢而有控制。这个训练既能够增加股四头肌力量,同时能够增加膝关节稳定性。抬起后保持5秒后缓缓落下为1个,每组做15个,每天早晚各做3组,两组之间休息不超过30秒。此训练次数仅为一般性建议,如果术后力量不足,可从每组10个做起,逐步增加数量。
提升核心力量:
在做此训练时,请先确保掌握好腹式呼吸。核心训练的关键是维持稳定的腹内压,该训练帮助维持骨盆稳定,及辅助术后步态控制。注意伸膝屈膝动作徐缓,在动作过程中,须始终维持骨盆稳定,保持均匀的呼吸。
常见的问题:
腹股沟疼痛和臀部疼痛是术后患者常见的问题。通常,疼痛多为综合因素造成,可能与髂腰肌、内收肌紧张,以及臀大肌、臀中肌无力,甚至瘢痕粘连等有关。如果在进行肌肉训练的同时,疼痛加重,或出现持续的疼痛,请务必咨询你的手术医生或专业康复师。只有经过查体评估,才能够定位疼痛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解决。
重要提示:
如果你认为骨愈合脱拐才是步态训练的开始,那就大错特错啦。6/8~12周开始,术腿逐步负重,这也是步态训练的关键期。在复查明确负重建议后,开始负重训练、重心转移训练等,这些都是单拐乃至脱拐的重要康复基础。详见“班班说”步态系列文章。
最后还要再强调,在术后10周左右务必回医院复查一次!除了了解你的骨骼愈合情况,医生和康复师还要评估检查你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步态等功能恢复情况,如果有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帮你尽快恢复功能。
本文是程徽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