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查查孩子缺点啥?
经常会有娃儿的家长们咨询:想查查这孩子缺点啥?补点啥?我能说:缺脑子查啥图片听听育儿专家咋说。
不
需
要
!
微量元素检测
◆
◆
不靠谱
微量元素检测多年来深受家长追捧,甚至一度成为宝宝体检的普查项目。所谓“关心则乱”,妈妈们就是因为太想知道宝宝的营养状况,一定要查出点什么,心里才会踏实点!可是这项检查,早在2013年就被叫停了!
2013年,国家卫计委就规范儿童微量元素临床检测有关工作发出通知,禁止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针对儿童开展非诊治需要的微量元素检测。
为什么不建议给宝宝做微量元素检查,先听听知名儿科医生怎么说:
@张思莱医师
国际上对于微量元素的检测并没有一个准确、统一的标准。所有检测微量元素的方法所显示的结果都不能真实地反映体内常量和微量元素的真实水平,必须要结合临床表现的症状。
@儿科医生崔玉涛
现在大家希望通过微量元素检测评价儿童体内营养素状况,这是一个误区。由于钙、锌、铁等元素的生理效应部位不在血液,所以检测微量元素根本没有意义。特别是检测头发更没任何科学道理。末梢血检测,不能保证取血时不被组织液稀释,所以连血液水平都不能代表。
即使是静脉取血获得的微量元素值,也只是血液水平,不代表相应组织内的含量。比如钙质主要沉着于骨骼,血钙水平不代表骨骼内钙质水平,如果是维生素D摄入不足,即使血钙水平足够,仍会出现佝偻病。铁主要分布于红细胞内,参与血红蛋白携氧,而血液检测出的是血清游离铁水平,不代表红细胞内状况。铜则主要储存在肝脏。
@夏天的陈小舒(卫生学博士)
是不是缺这缺那,那个微量元素检查查不准的,是毫无意义的检测。这种检测澳洲是不会给孩子做的。判断孩子是否缺营养素,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生长发育达不达标,并参考ta的日常饮食情况。
@医生妈妈欧茜(儿科主治医生)
无论是通过头发、指血还是静脉血查微量元素都无法做为诊断依据,实际上测量微量元素对仪器和实验室的环境要求非常高,一般医院是无法做到的。另外判断是否存在微量元素缺乏还需要结合膳食分析、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等综合判断。
所以,无论是头发、指血还是静脉血检测微量元素,都不靠谱!
6 个月以内的宝宝,母乳或配方奶粉中的微量元素,足够满足宝宝的生长需要;
6 个月以后添加辅食的宝宝,及时添加营养丰富的辅食,并继续以母乳或奶粉为主食,也不会缺乏微量元素;
更大一些的孩子,只要不偏食,营养均衡,同样不会太缺。并且:
孩子乏力、多动、食欲差等
并不完全就是缺铁的表现
孩子挑食、偏食、消瘦等
并不全是缺锌的表现
孩子睡眠质量差、夜惊、枕秃等
并不都是缺钙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发现孩子的各种问题,一定要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告诉医生孩子近期的生活和饮食规律,医生会结合孩子的饮食和症状,做出客观的诊疗建议!
骨密度检测
◆
◆
相当于吃辐射
正规的骨密度检测
在注意事项第一条就赫然写着
但仍有父母争相给宝宝去做
无效
骨密度测试结果,使用的是成年人的骨头大小、骨头密度以及身材体态进行的计算;儿童的骨骼还没长成,身材可能还很矮小,骨头也可能很细,骨头中的矿物质含量也比成年人低,这些因素全都会对结果产生巨大影响,想要确保检测的准确性简直是天方夜谭!
有辐射
现有的骨密度测试方法基本都采用的放射技术,就是都带辐射!很多妈妈对于生活中微波炉、电视、手机对于宝宝的辐射危害都无比在意,却根本不知道一次骨密度检测,让宝宝“吃”进了多少辐射。国外医学界一致认为相比于成年人,辐射导致儿童未来患上癌症的概率要大很多!
带宝宝做骨密度检测,无疑是担心宝宝是不是缺钙、身高发育慢了点会不会是因为骨骼有问题、将来会不会长不高等。而影响孩子身高发育的,不仅仅是钙够不够,骨密度大还是小,更多的是受遗传基因、生活环境、营养、生活方式、疾病等的共同影响。与其让宝宝白吃辐射,不如给宝宝吃点好的!
母乳检测
没意义
母乳检测美其名曰可以检测出母乳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判断母乳的营养是否能满足宝宝的生长需要。但实际上,同一位母亲在同一天的不同时候、甚至同一次喂奶的开始与结束,母乳的组成也都不相同。而且,母亲的饮食构成与身体状况,对于母乳的组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更不靠谱的是,根本没有“标准母乳”的指标存在,又何从比对和分析某一位妈妈的母乳,营养成为含量是否合格呢?关于母乳检测,儿科专家们是这样评价的:
@张思莱医师
这种母乳成分的检测一点意义都没有,母乳中成分是很多的,大约上百种,还有一些我们未知的成分,很多成分的功能还不清楚,更何况母乳成分每天也不是恒定的,与母亲饮食的质量关系也很大,通过化验其中的五项没有什么指导意义。
@儿科医生崔玉涛
母乳成分检测技术目前并无国家标准,且不说检测是否准确,如果母乳中蛋白质偏低,应提示母亲增加蛋白质摄入种类和数量,而不是推荐添加配方奶。母乳检测不应是忽悠添加奶粉的工具。
@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
长期母乳喂养的优势,在于有益婴儿身心,减少多种疾病风险,并可能让孩子在成年后仍然受益,不是测几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之类指标所能表现出来的。对于婴儿来说,母乳的营养素含量无需最高,只需适合。事实上,也只有母乳,可能按照婴儿的需求调整成分。奶粉没有这种可能性。
哺乳期妈妈是宝宝口粮的担当者,妈妈吃得好,宝宝的营养就不会差。想要拥有“合格”的母乳,不是要靠检测,而是该均衡自己的饮食。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哺乳期的妈妈这样吃:
每餐饮食都该包含谷类、肉类、蔬果。
每周最好吃2次海鱼,以提高母乳中DHA的含量。
不要吃太油腻的食物,喝汤时将上层的油撇掉。母乳中过多的脂肪会让宝宝拉肚子,反而丢失其他更多营养。
尽量吃得清淡,以免母乳中钠含量超标。
基因检测
纯属谎言
就在上周,带儿子到某体检中心做了“基因检测”,号称通过检测孩子的唾液,就能预测出孩子未来容易生哪方面的疾病,孩子未来可能有哪方面的天赋优势,孩子的性格气质类型等。我一听就知道,娃爸又被忽悠的当了冤大头!
身边有娃的朋友问了一圈,网上的信息检索了一遍,原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天赋基因检测,简直火得一塌糊涂。
但孩子的成长
从来都不会只受基因影响
更多受到后天成长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即使孩子有某方面的天赋
也需要后天不断的努力
才能有更大成就
基因检测的危害,不仅仅是浪费钱财那么简单,对孩成长的危害在于给了家长一个“期待”。当家长通过检测了解到孩子有某方面的测试后,就会无意识的把孩子往这一方向培养,很可能就会错过了孩子自己真正的兴趣喜好。
更可怕的是,父母难免会对孩子有更高的期待,只要孩子稍不如意,就会更加感到失望和挫败。这种心态下育儿,我倒是可以预测,孩子一定长不好!
孩子缺钙的误区更严重
误区一:枕秃——钙缺乏佝偻病确实会出现枕秃症状,但枕秃不一定都是因为缺钙。
枕秃大都会出现在6个月内的宝宝头上,这个时期,宝宝每天几乎都是仰卧,头部与枕头摩擦的机率高。
另一方面,宝宝头部一出汗,觉得不舒服,就会使劲晃头,导致枕秃。
其实,大部分的枕秃与缺钙并无关系。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能独立坐,睡觉时间减少且并不都是仰卧睡,枕秃现象就会慢慢消失。
误区二:多汗、夜惊、睡觉哭闹是缺钙的一种症状,但并不代表一定是孩子缺钙。需要综合考虑,排除其他原因。
爱出汗——婴幼儿的活动较多,植物神经兴奋性也比较高,入睡后2-3小时内头部出汗是正常的。
入睡3小时后还大量出汗就要注意分析原因了。
在排除“室内温度过高、穿的太多、盖的太厚”等环境因素后,就该考虑是否是缺乏维生素D、缺钙等导致的。
夜惊、睡觉哭闹,如果是没由来的突然出现,可能是宝宝真的病了,建议赶快去看医生。
误区三:生长痛其实并一定是缺钙导致的,需要综合分析。
孩子到了四五岁,有时候会说自己腿疼,很多父母就会认为是长得太快缺钙了,需要补钙。
其实,多数的生长痛跟孩子白天的运动量,以及神经肌肉韧带方面有关。
并不一定都是缺钙,需要综合分析原因。
误区四:新生儿出牙晚是因为缺钙,这种说法并不严谨。
新生儿出牙晚与遗传、疾病、缺乏营养和缺乏咀嚼锻炼等都有关,不一定就是缺钙引起的。
如果孩子到12月龄牙齿还未长出,建议找专业的口腔科医生进行诊治。
误区五:头发长得慢,头发黄是缺钙引起的,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正确。
缺钙对儿童的头发生长会有影响,但缺钙只是毛发生长不好的原因之一,
其他微量元素或矿物质的缺乏也会影响头发生长。
儿童都必须补钙吗?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人体对钙的需求量因年龄的不同而各异。
对于婴幼儿来说:
0-6个月的婴儿,每日钙摄入量需300-400毫克。
1-4岁的儿童,每日钙摄入量需600-800毫克。
4-14岁的儿童,每日钙摄入量需800-1000毫克。
儿童需不需要补钙,要因个体差异而定。家长应注意孩子发育过程中是否出现缺钙的症状表现。
如果出现缺钙的症状表现,就要及时带孩子看医生,由专业的医生来给予专业指导。
儿童补钙过量,反而可能会导致身体浮肿、多汗、厌食、恶心、便秘、消化不良,严重的还容易引起高钙尿症。
同时,还可能限制大脑发育,影响正常发育。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需要补钙?
孩子需不需要补钙,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量。
1、从食物中摄入的钙量是否足够
包括奶量,母乳喂养等这些情况。我们要看孩子食物的摄入量,是否能够满足他生理对钙的需求量。
2、是否出现了缺钙症状和体征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已经出现了缺钙的临床症状或体征(医学上称缺钙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如:前囟门不闭合、鸡胸、漏斗胸、手脚镯征、O/X型腿等。
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照医嘱使用钙量和维生素D制剂。
最后要强调的是,只要孩子的饮食量充足,营养均衡,适当补充维生素D是不容易缺钙的。
补不补钙最好根据孩子的饮食情况和儿科医生的指导进行。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