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陈海 三甲
陈海 副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儿童康复科

先天性肌性斜颈(CMT)的康复治疗

1685人已读

(一)康复治疗的原则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治疗应遵循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原则,早期治疗是预防继发的头、颅面、颈椎楔形畸形的关键。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以往认为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1岁尤其6个月以内的婴儿,但临床上部分1岁以上轻症患儿同样适用。一般而言,纤维变性改变局限于胸锁乳突肌下1/3的患儿可不行手术治疗而康复,而整个胸锁乳突肌受累的患儿中,有35%需行手术松解。

(二)康复治疗方法

1.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许多国家对新生儿先天性肌性斜颈采用的首选治疗方法。生后1个月即可采用康复治疗。康复治疗主要包括患侧胸锁乳突肌手法局部按摩、被动牵伸(患侧胸锁乳突肌冠状面、矢状面)、磁贴敷贴、体位矫正治疗。手法局部按摩、被动牵伸治疗可促进胸锁乳突肌肿块消散,改善患儿颈部活动功能,防止胸锁乳突肌肌纤维挛缩。对患侧胸锁乳突肌提供适应性刺激,有助于肿块中的肌纤维母细胞向正常肌细胞的分化,防止肌纤维挛缩。对于较小的婴儿可采用单人牵伸。牵伸时,治疗师一手固定患侧肩关节,另一手逐渐将头拉向健侧,继而再将下颌转向患侧。较大的患儿则需双人配合进行牵伸,即一人用手稳定患儿的肩膀,减少其代偿动作,另一人进行胸锁乳突肌牵伸。牵伸应在无痛范围内进行,患儿出现抵抗时停止牵伸,推荐使用低强度、持续、无痛的牵伸,以避免肌肉组织发生微创伤。颈部被动牵伸治疗通常需要5~10分钟,每次牵伸维持30~60秒,重复3次,每天进行6~8组颈部被动牵伸治疗。磁贴贴于胸锁乳突肌的起止点之间,可诱导成纤维细胞系凋亡,并对成纤维细胞的活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供氧,使挛缩包块软化。6月龄后,可以通过姿势反射,进行体位矫正,鼓励患儿头部转向患侧,在冠状面头部歪向健侧。头、颈部姿势控制将一直贯穿于患儿学龄期,也可以通过肌内效贴进行姿势控制。

2.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治疗

1)手术治疗:如果患儿18月龄左右,保守治疗疗效不佳,胸锁乳突肌仍然挛缩变短、脸廓不对称,建议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包括:持续的胸锁乳突肌挛缩,头部旋转活动受限超过12~15月;持续性的胸锁乳突肌挛缩伴进行性一侧面部发育不良;超过1岁以上发现的先天性肌性斜颈,或经保守治疗1年未改善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主要为胸锁乳突肌的松解。其中,胸锁乳突肌远端单极松解适用于轻度畸形,远、近端的双极松解适用于中重度斜颈

2)术后康复治疗:术后有效固定以及恰当的手法治疗是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单极松解术后第1周即可开始进行物理治疗,包括颈部牵伸,使之维持在矫枉过正的位置。牵伸治疗每天进行3次,持续3~6个月。双极松解术后早期指导患儿进行物理治疗,包括牵伸、肌肉力量训练以及主动活动锻炼。术后6~12周也可进行枕颌带牵引或颈围固定。对病情较重,继发畸形明显的年长儿,为防止神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不宜立即石膏固定头颈部于过度矫正位,最好先行头颌带牵拉1~2周逐步矫正姿势畸形后,再行头颈胸石膏外固定4~6周。去除牵引或石膏固定后,应立即开始颈肌的牵伸治疗,避免已经松解的颈肌软组织再度粘连挛缩,时间应不少于1年。

(三))家庭康复治疗方法

鼓励家长通过调整喂养和摆位方式促进患儿姿势纠正。例如:从患侧喂养,促使患儿转头寻找母乳或奶嘴;经常从患侧与患儿交流,促进其向患侧转头的动作;通过婴儿床中被动的摆位,对患儿进行姿势纠正;促进患儿负重姿势下对称运动的发展,及时纠正生活中俯卧、坐位、爬行和步行中异常运动模式。将玩具放在患侧,促进患儿将头转向患侧。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陈海
陈海 副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儿童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