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晓红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视频

颈部肿块的分类及临床特点

发表者:钮晓红 人已读

颈部肿块的分类及临床特点

颈部炎症、肿瘤、先天性疾病等都可以表现为肿块,临床上较为多见,其中恶性肿瘤占有一定比例,所以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一、颈部按性质区分常见疾病有哪些?

1、感染性疾病:

1)急、慢性淋巴结炎化脓性淋巴结炎

2)坏死性淋巴结炎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4)淋巴结结核

5)颌下腺炎

6)腮腺炎

2、良性肿瘤:

1)甲状腺良性肿瘤

2)腮腺混合瘤

3)颌下腺混合瘤

4)血管瘤

5)神经鞘瘤

6)脂肪瘤

3、恶性肿瘤:

1)甲状腺癌

2)恶性淋巴瘤

3)腮腺恶性肿瘤

(4)颌下腺恶性肿瘤

5)淋巴结转移癌

6白血病

4、先天性疾病

1)皮样囊肿

2)甲状腺舌管囊肿

3)鳃裂囊肿

4)舌下腺囊肿

5)囊状淋巴管瘤

5、其他

1)结节病

2)沃辛瘤

二、颈部常见疾病的临床特点:

1.淋巴结结核

1)病史较长

2)早期有1-多枚肿块,呈串珠状,不痛全身症状;中期,肿块相互粘连或与皮肤粘连,肿块逐渐变软,皮色也转成暗红色,有低烧、盗汗等表现。后期,寒性脓肿会自行破溃,流出清稀脓液,内有败絮样坏死物、消瘦、乏力、脸色苍白

3)有结核密切接触史或本人有肺结核

2.急性淋巴结炎

1)口腔、牙齿、咽喉、鼻有炎症病灶

2)起病急

3)发烧

4)淋巴结肿大,有红、热、痛

5)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细胞增多

6)抗炎治疗效果明显

3.化脓性淋巴结炎

1)局部疼痛加重,淋巴结包膜化脓溶解破溃后,侵及周围软组织则出现炎性浸润块

2)浅表皮肤充血、肿、硬,此时淋巴结于周围组织粘连,不能移动

3)脓肿形成时,皮肤有局部明显压痛点及凹陷性水肿;浅在的脓肿可查出明显的波动感

4)此时全身反应加重、高热、寒战、头痛、全身无力、食欲减退,小儿可烦躁不安

5)白细胞总数急剧上升,达(20~30)X109

6)可并发毒血症、败血症,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

7)临床上儿童的病情比成年人更严重,必须提高警惕。

4.慢性淋巴结炎

1)好发于颌下淋巴结

2)常为单个体积较小,淋巴结活动、有压痛,但全身无明显症状

3)可持续较长时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反复急性发作。增生长大的淋巴结,即使原发感染病灶清除,也不可能完全消退。

4)口腔有原发炎症病灶,容易诊断,若原发炎症病灶痊愈,则鉴别较难,必要时可作活检鉴别。

5. 坏死性淋巴结炎

1)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2)颈部、锁骨上窝、腋窝等部位的轻度痛性淋巴结肿大为多见

3)可有一过性肝脾肿大及皮疹

4)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

5)有的病人有高热,热型多呈驰张热

6)血象常有一过性血白细胞减少

7)局部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及淋巴结活检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8)病理呈淋巴结正常结构消失、有大片坏死,周围组织细胞增多

9)本病女性多于男性。治疗:坏死性淋巴结炎多为自限性疾病,病程1-3个月,预后多良好

10)抗生素治疗无效,一旦确诊,即可应用激素治疗。中药治疗效果更好。

6.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以上感样症状起病,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

2)常见颈淋巴结肿大,尤其是左颈后淋巴结肿大更多见,淋巴结无红、热、痛,不化脓

3)白细胞多正常或增多,50%—90%为淋巴细胞,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4)嗜异性凝集试验80%—90%阳性

5)血清中可测得EB病毒的抗体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病程常具自限性。临床上表现为周围血液单核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在青年与成年发生的EB病毒原发性感染者,约有半数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为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 潜伏期5~15日不等,多数为10日。起病急、缓不一,近半数有前驱症状,其主要症状有1)发热 除极轻型的病例外,均有发热,体温自38.5~40不等,可呈驰张、不规则或稽留型,热程自数日至数周。病程早期可有相对缓脉。(2)淋巴结肿大60%的患者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被累及,以颈淋巴结最为常见,直径1~4,呈中等硬度,分散而不粘连,无明显压痛,不化脓,两侧不对称。肿大淋巴结消退徐缓,通常在3周之内,偶可持续较长时间。3)咽峡部 约半数患者有咽、悬雍垂、扁桃体等充血、水肿或肿大,少数有溃疡或假膜形成。患者每有咽痛,腭部可见小出血点,齿龈也可肿胀,并有溃疡。喉及气管阻塞罕见。4)肝脾肿大 几乎所有病例均有脾肿大,大多在肋缘下2~3,偶可发生脾破裂。5)皮疹 10%的病例出现皮疹,呈多形性,有斑丘疹、猩红热样皮疹、结节性红斑、荨麻疹等,偶呈出血性。多见于躯干部,较少波及肢体,常在起病后1~2周内出现,3~7天消退,不留痕迹,未见脱屑。比较典型者为粘膜疹,表现为多发性针尖样瘀点,见于软、硬腭的交界处。(6)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少被累及,表现为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干脑炎、周围神经炎等,临床上可出现相应的症状。本病的病程自数日至6个月不等,但多数为1~3周。偶有复发,复发时病程较短,病情也轻。少数病例的病程可迁延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称之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7.结节病

1)发病缓慢,常有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为自限性疾病,淋巴结肿大70%可以自行消失

2)肺和皮肤有病变

3)结核菌试验90%为阴性

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试验(ACE)阳性

5)结节病抗原试验阳性。

8.转移癌

1)口腔、鼻、咽、喉、胸膜、肺、胃等癌症均可引起颈淋巴结转移,

2)淋巴结坚硬,无红、热、痛炎症现象,迅速长大

3)常可发现原发癌,活检容易诊断。

9.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是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肿瘤。来源于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的恶变。目前国际上统一分为二大类:非何杰金淋巴瘤,何杰金淋巴瘤。

1)临床的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症状。

2)除有局部压迫,浸润邻近脏器所产生各种症状外,亦可有全身症状,如体重减轻,发热,贫血及皮肤瘙痒。

3)按淋巴结受累的房围可分为4期。

4)血液学检查:NHL(非何杰金淋巴瘤)易并发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HD(何杰金淋巴瘤)绝少合并白血病

5)淋巴结活检为确诊依据。免疫学有助于进一步分类。

6)淋巴管造影,肝,脾及骨骼扫描,胸腹腔CY。可以检查深部肿瘤。(作为分期的依据)

先从颈淋巴结开始肿大,迅速进行性发展,可出现全身淋巴结高度肿大,但无红、热、痛的炎症表现,早期出现各种压迫症状,如压迫颈静脉,出现颈静脉怒张,颈部浮肿,压迫气管,出现呼吸困难,压迫颈交感神经,出现Horner’sSyndrome,压迫喉反神经,出现声嘶或失语。

淋巴网状细胞瘤(何杰金氏病):最先侵犯颈淋巴结,生长迅速,也可出现淋巴肉瘤的各种压迫症状,高热,肝、脾肿大,活检才能确诊。

10.甲状腺腺良性肿瘤

1)多见于40岁以下的女性。

2)腺瘤多为单发,呈圆形或椭圆行,局限在一侧的腺体内,质地较周围甲状腺组织稍硬。表面光滑,无压痛,能随吞咽上下移动。

3)腺瘤生长缓慢,大部分病人无任何症状。

4)乳头状囊性腺瘤有时可因囊壁血管破裂而发生囊内出血。肿瘤体积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局部出现胀痛。

11.甲状腺炎:

亚急性甲状腺炎:(1)常偶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可能由于病毒感染)(2)甲状腺肿胀,较硬,有压痛;疼痛常波及患侧耳,颞部。(体温升高,血沉增快。(4)病程约为3个月。愈后甲状腺功能多数不减退。(5)抗菌药物无效。

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1)多发于年龄较大的女性。(2)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对称。表面光滑,质较硬。(3)甲状腺功能多减退。

12.甲状腺癌:病理分型(1)乳头状腺癌。(2)滤泡状腺癌(3)未分化癌。(4)髓样癌

临床特点:(1)初期无明显症状。甲状腺内出现质硬而高低不平的肿块,逐渐增大,吞咽时肿块上下移动度减低。(2)晚期常压迫喉返神经,气管,食管,产生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压迫颈交感神经节表现同侧瞳孔缩小,上眼睑下垂等。(3)颈丛浅支受侵时,病人可有耳、枕、肩部疼痛。(4)局部转移常在颈部,出现硬而固定的淋巴结。远处转移多见扁骨(如颅骨,椎骨,盆骨)和肺。

13.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1)常为单侧腮腺受累,双侧同时发生者少见

2)早期,腮腺区有轻微疼痛、肿大、压痛。导管口轻度红肿 、疼痛

3)化脓、腺组织坏死期,疼痛加剧,呈持续性疼痛或跳痛,腮腺区以耳垂为中心肿胀更为明显,耳垂被上抬

4)炎症扩散到腮腺周围组织,伴发蜂窝织炎。皮肤发红、水肿、呈硬性浸润,触痛明显。可出现轻度张口受限,腮腺管口明显红肿,轻轻按摩腺体可见脓液自导管口溢出,有时甚至可见脓栓堵塞于导管

5)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体温高达40℃以上,脉搏、呼吸增快,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上升,核左移,可出现中毒颗粒。

14.流行性腮腺炎

1)大多发生于5~15岁的儿童,有传染接触史

2)常双侧腮腺同时或先后发生,一般一次感染后可终生免疫

3)腮腺肿大、充血、疼痛,但腮腺导管口无红肿,唾液分泌清亮无脓液

4)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5)急性期血液及尿淀粉酶可能升高。

15.慢性下颌下腺炎

1)病员的临床症状较轻,促使病员就医的主要原因是进食时的反复肿胀,疼痛症状并不重

2)检查腺体呈硬结性肿块,导管口可有脓性或粘液脓性唾液流出

3)涎石阻塞引起腺体继发感染,并反复发作

16.下颌下腺肿瘤

1)良性肿瘤多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常系无意识中发现,活动,无粘连。无功能障碍,表面光滑或成结节状。

2)有些低度恶性肿瘤在早期也可呈良性表现,且病程较长,易与良性肿瘤相混淆。

3)恶性肿瘤多有疼痛症状,生长较快,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有粘连,甚至浸润神经组织并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4)恶性肿瘤侵犯舌神经时出现舌痛及舌麻木,舌下神经受累时出现舌运动受限,伸舌时歪向患侧,也可出现舌肌萎缩及舌肌震颤肿瘤侵及下颌骨骨膜时与下颌骨体融合一体而不能活动

5)侵及皮肤者,呈样板硬

6)部分肿瘤出现颈淋巴结肿大。

17.沃辛瘤:又名腺淋巴瘤或乳头状淋巴囊腺瘤

1)“腺淋巴瘤”的命名容易与恶性淋巴瘤相混淆,前者为良性肿瘤,后者为恶性肿瘤。

2)“乳头状淋巴囊腺瘤”是一个正确的病理性描述,但是较复杂,也容易与“乳头状囊腺瘤”相混淆

3)因此在修订后的世界卫生组织组织学分类中,建议用“沃辛瘤”这一命名。

沃辛瘤具有下列临床特点:(1)多见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6:1;(2)好发于年龄在40-70岁的中年人;(3)患者常有吸烟史,其发病可能与吸烟有关;(4)可有消长时,这是因为沃辛瘤由肿瘤性上皮和大量淋巴样间质所组成,淋巴样间质很容易发生炎症反应;(5)绝大多数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可能系该部位分布的淋巴结较多所致;(6)扪诊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质地较软,有时有弹性感;(7)肿瘤常呈多发性,约有12%患者为双侧腮腺肿瘤,也可在一侧腮腺出现多个淋巴瘤。有些患者术后又出现肿瘤,不是复发而是多发;(8)术中可见肿瘤呈紫褐色,破面可见囊腔形成,内含干酪样或粘稠液体,易被误诊为结核或囊肿;(9)99MTC核素显像呈热结节,具有特征性。(10)沃辛瘤的治疗为手术切除。由于肿瘤常位于腮腺后下极,可考虑作连同肿瘤以及周围0.5CM以上正常腮腺切除的区域性切除术。这种手术方式不同于挖除术,不会造成复发,但可保留腮腺导管及大部分腮腺的功能。术中应切除腮腺后下部及其周围淋巴结,以免出现新的肿瘤。

18.腮腺混合瘤

1)多为良性,但有1/4左右可发生恶变,肿瘤位于耳垂下方,较大时即伸向颈部

2)肿块呈硬结节状,有时一部分发生而间有较软的结节,与皮肤或基底部组织无粘连,可被推动

3)生长缓慢,可十余年或数十年不发生变化

4)发生恶变,肿瘤可突然生长迅速,并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固定

5)晚期的恶性肿瘤可破溃,出现疼痛或面神经麻痹等症状,并在颈侧区出现淋巴结转移。

19.腮腺癌

1)原发的腮腺癌较少见

2)癌肿与周围组织粘着不能移动,早期侵及面神经发生面肌瘫痪

3)侵及颞下颌关节,则严重影响咀嚼运动

4)早期出现出现淋巴结转移

5)晚期,覆盖的皮肤多溃破

6)病人都有剧痛。

20.脂肪瘤

1)皮下脂肪瘤大多为单发性,是无痛性肿块,发展缓慢,具有以下特点

(2)局限性隆起,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分界不太清楚,与皮肤有一定的粘连,活动度很小,质软,无压痛,有假性波动感,呈分叶状。

21.纤维瘤

(1)纤维瘤是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全身各处都可以发生,但多见于皮下,是一个无痛性肿块,大小不等,一般较小,很少超过2-3CM

(2)表面光滑、边缘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可以推动,质地较为坚硬

(3)很少引起压迫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4)由于纤维瘤内含其他成分,可以有纤维肌瘤、纤维腺瘤、纤维脂肪瘤、硬纤维瘤等多种。

22.神经纤维瘤

(1)肿瘤呈多发性,一般可在皮下触及,大小不一与皮肤和周围组织均无粘连;

(2)沿神经干分布;

(3)皮肤可出现色素沉着,在肿瘤数目不多的病人,皮肤色素沉着是诊断本病的一个重要依据。

23.海绵状血管瘤

(1)以静脉结构为主。肿瘤呈暗红色,大小不等,除在皮肤及皮下组织内生长外,亦可侵及肌肉及骨骼组织,内脏器官也可发生

(2)其形态近似海绵、质软、加压后体积可缩小,松压后又能恢复原来大小。

24.皮样囊肿

1)是先天性的。出生时就已存在,只是尚未完全长成,或者体积小而位置深,当时还没有发现。

2)囊壁由皮肤和皮脂腺、汗腺所构成。囊内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皮脂和毛发等物。

3)由于它所处的位置比较深,贴于筋膜、骨膜上而且粘连较紧,因此外表不明显,表层皮肤正常,可以移动,但肿块不能移动。

4)皮样囊肿单个发生、圆形、质地较硬,似有弹性感。

25.甲状舌管囊肿

1)初期囊肿很小,难以发现,少年期以后才易被发现

2)主要表现在颈前中线处有一硬结,无不适感,触之光滑、较硬,有弹性

3)可随吞咽和伸舌动作而活动。

26.鳃裂囊肿

1)属先天性疾病,囊性肿块或有内口通向扁桃体窝

2)腮腺部位的腮裂囊肿来自第一腮弓发育异常

3)腮裂囊肿易继发感染,自发破溃 或切开后形成经久不愈的瘘

4) 瘘管外口可在耳垂到下颌角之间的任何部位,既胚胎第一腮裂所在的位置,经常从瘘口溢出 黄白色豆渣样物

5)有时伴有外耳,下颌骨畸形及咀嚼肌发育不足等

27.胸腺咽管囊肿

1)出生后既有,儿童期既易发病

2)颈侧或颈前可触及球形,无痛的肿物,肿物大小不定

3)青春期囊肿常自行破溃,形成瘘管,瘘管外口大多位于胸锁乳突肌的前缘

4)瘘管的分泌液颇似唾液,如果分泌不多,瘘管外口可暂时愈合,但不久又重新破溃溢液,如此周而复始。

28.囊状淋巴管瘤

1)为一种多房性囊肿,囊壁甚薄

2)内容物为透明、微黄色淋巴液,柔软,有波动感

3)肿物透光,不易被压缩,亦无痛,界限常不清楚。


本文是钮晓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