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管肿瘤分类和治疗
椎管内肿瘤又称脊髓肿瘤,包括发生于椎管内各种组织,如脊髓、脊膜、神经根、血管等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
一、椎管内肿瘤的分类
(一)病理分类
1、神经鞘瘤(50%)
2、脊膜瘤(15%)
3、胶质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等)(20%)
4、转移瘤
5、血管瘤
6、肉瘤
7、其它肿瘤(上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血管母细胞瘤等)
(二)按部位分类
以脊髓和脊膜为界
1.硬脊膜外肿瘤(15.8~28%)大多为恶性肿瘤,一部分为转移瘤。少数为神经鞘瘤、脊膜瘤、血管瘤、和骨瘤等。
2.硬脊膜内脊髓外肿瘤最多见(51.4~58.6%),良性肿瘤神经鞘瘤和脊膜瘤为主,少数为先天性肿瘤。
3.脊髓内肿瘤大多为恶性肿瘤(成人15%,儿童30%)。有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脂肪瘤、先天性肿瘤。
4.哑铃型肿瘤(7.9~15%)主要指骑跨于椎管内外肿瘤,包括硬脊膜内外直至椎管外肿瘤。以神经鞘瘤多见;还有脊膜瘤。
二.临床症状
1.疼痛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原因有:a.脊神经根或后角细胞受刺激;b.脊髓传导感觉的长束受刺激;c.硬脊膜受压;d.脊髓因体位关系被牵张。临床所见疼痛主要系神经后根或后角神经细胞受损所至。根痛对定位诊断很有帮助。
2.感觉异常包括感觉不良,如麻木、束带感、蚁行感、冷热感或针刺感;感觉错乱,如把冷误为热,把抚摸误为刺痛。脊髓感觉纤维损害可出现对侧感觉丧失,脊髓内感觉分布有躯体特定区颈段最内,胸腰段依次向外。髓内肿瘤:感觉障碍从上到下;髓外肿瘤:感觉障碍从下到上。脊髓完全损害,肿瘤平面以下感觉完全消失,其最高界限往往相当于肿瘤的下界。通过感觉平面对定位诊断不精确。
3.运动障碍表现为无力和瘫痪,伴有肌肉松弛、强硬、肌萎缩、肌张力和腱反射异常等。在肿瘤平面,因神经前根和前角直接受损,同侧支配区肌群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弛缓性瘫痪),尤以颈膨大和腰膨大更为明显;在肿瘤平面以下,由于锥体束受损而出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痉挛性瘫痪);圆锥和马尾部的肿瘤因为是压迫神经根,故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4.反射异常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为反射减弱或消失;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为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同时出现病理反射。
5.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最常见的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大便秘结或失禁)。出汉异常。高位的可发生瞳孔改变(缩小),是由于胸2节段以上损及睫状脊髓中枢而产生Horner综合征所至。
6.其它表现①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室管膜瘤最多(64%),其次为神经鞘瘤、脊膜瘤、星形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等。出血原因主要为肿瘤坏死,亦可因肿瘤压迫造成脊髓表面血管迂曲扩张而破裂,易误诊为脊髓血管畸形所引起的出血;②合并颅内压增高:约为脊髓肿瘤的30%,其中以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多见。其原因是肿瘤产生大分子量蛋白质,使脑脊液蛋白明显升高,脑脊液吸收障碍。也可以是脑脊液分泌过多或肿瘤梗阻下方脑脊液不能参与正常循环,在加之肿瘤压迫血管而渗出增加等。
三、诊断
包括肿瘤的定位(在脊髓的节段和脊髓内外)诊断和定性诊断
(一)早期症状
根痛最常见,其次为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
脊髓压迫的最基本临床表现是节段性症状和脊髓长束压迫症状。
节段性症状包括病变节段内的神经根痛,感觉过敏,以及下运动神经元性肌肉瘫痪。
长束症状包括病变节段以下运动和感觉障碍:下肢痉挛性轻瘫早期表现为步态不稳或跛行,可同时出现其它阳性锥体束征。感觉异常早期表现为脚及趾(指),麻木及冷感,脊髓半侧损害多为单侧的痛温觉减退。多数患者在病变部位可出现脊柱叩击痛。
(二)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神经根痛是最有价值的定位定性临床表现,神经鞘瘤并伴有夜间痛。
根据节段性症状及长束症状,运动和感觉障碍从上向下发展,或从下向上发展,可大致判断肿瘤的位置,及性质。颈膨大和腰膨大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表现明显。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的早晚。
全身检查有助于定性诊断:全身纤维瘤患者,椎管内常为神经鞘瘤;腰骶部有皮毛窦,椎管内可能系先天性肿瘤;有肺癌或乳腺癌病人,椎管内可能为转移瘤。
(三)放射学诊断
X-片:椎弓根受压破坏扁平、间距增宽,严重者椎弓根消失;椎间孔扩大与破坏;锥体破坏看见其凹陷、变薄及萎缩。
椎管旁软组织影-神经鞘瘤;椎管内钙化影-脊膜瘤、畸胎瘤、及血管瘤。
脊髓造影:杯口型-髓外脊膜内肿瘤
毛刷型-脊膜外肿瘤
梭型-髓内肿瘤
CT检查
MRI检查优先应用。无痛苦,更精确。根据T1和T2,增强像判断肿瘤的定位和定性。
四、鉴别诊断
1.脊柱结核有结核病史(低热、消瘦、倒汗、和血沉增快);胸片提示肺结核;脊柱X-片,锥体破坏,椎间隙变窄,椎旁脓肿阴影。
2.椎间盘脱出有外伤史,好发腰椎,有坐骨神经症状,直腿抬高实验阳性,脊柱多有侧弯。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减轻。脊柱X片椎间隙变窄。CT可见椎间盘脱出。
3.脊髓空洞症多见颈段。多见青年人,病程长而发展慢,有明显而持久的感觉分离,长束症状少。MR可明确诊断。
4.脊髓蛛网膜炎有感染或发热史,病程长,有反复,无神经根痛。结合MR和脊髓造影可明确诊断。但脊髓造影有加重粘连可能。
5.肥大性脊椎炎中年以上发病,有神经根痛,重症者可出现脊髓受压。X片及MR可明确诊断。
6.其它黄韧带肥厚,肌萎缩侧索硬化,联合性硬化,恶性贫血或中毒引起的脊髓病变等。
五、外科治疗原则
椎管内肿瘤唯一有效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由于椎管显露的手术视野小,脊髓的结构复杂,建议行显微外科手术。
(一)麻醉和体位
1.麻醉一般气管内插管全麻。也可连续硬膜外麻醉和局麻。
2.体位俯卧位为主,手术节段弓起;也可采用座位和侧卧位。
(二)术前皮肤定位
一般在麻醉后根据颈7及腰4、5棘突,即可定位;病人太胖,棘突摸不清时,可术前摄片用龙胆紫作皮肤标记,或用美兰注射致定位的棘突。
皮肤切口超过肿瘤边缘上下一个棘突。
(三)椎板切除及硬脊膜切开
1.椎板切除中线切口,显露和切除包括肿瘤上下极所在的节段的椎板,尽量向两侧咬除椎板,避免咬除两个以上椎间关节。如是哑铃形肿瘤,可咬除一个椎间孔以利切除肿瘤。
2.切开硬脊膜中线切开硬脊膜。一般从肿瘤上极切开硬脊膜,如是髓外硬膜下肿瘤可从肿瘤表面切开。肿瘤下极的静脉常因肿瘤挤压淤滞扩张,翻开硬脊膜时注意防止撕裂出血。髓内肿瘤,再次手术及放射治疗后的病人,可有脊髓和硬脊膜粘连,需在显微下锐性分离。
(四)不同部位肿瘤切除方法
1.硬脊膜外肿瘤因恶性肿瘤为多,一般仅大部切除,达到减压目的即可。硬脊膜外良性肿瘤,如软骨瘤、脊索瘤、血管瘤、畸胎瘤、神经鞘瘤等,椎板切除后,行肿瘤全切除。
2.髓内肿瘤可见肿瘤部位脊髓膨大,表面呈黄白色,微血管可减少或增多,有时有水肿表现。
脊髓切口选择背正中裂选择相对无血管区切开或背侧裂切开,用剃须刀片制成的小刀切开脊髓,如有出血,用棉片轻压即可止血。
对肿瘤过大,出血过多的肿瘤,可分期手术:先切开脊髓,1~2周内再次手术,此时肿瘤可显露于髓外,肿瘤供血也明显减少,肿瘤易于从脊髓分离切除。
对星形细胞瘤,脂肪瘤,仅需大部切除。
对室管膜瘤、先天性肿瘤等,因其与脊髓的边界较清,尽量全切除。
根据肿瘤切除的程度,硬脊膜可缝合或敞开减压。
3.神经鞘瘤切开硬脊膜即可见肿瘤。先切开肿瘤周围的蛛网膜,放出脑脊液,肿瘤与脊髓边界清楚,易于分离。肿瘤较小,将载瘤神经根从远端和近端切断,很容易全切除肿瘤。
肿瘤较大,向椎管外生长,呈哑铃型,先离断峡部-硬脊膜部位,将硬脊膜内肿瘤全切除;再咬开椎间孔,将硬脊膜外和椎管外肿瘤分块全切除。
注意颈腰膨大的神经根只能切断载瘤神经根,其它神经根不能损害。颈段哑铃型的肿瘤注意勿损伤椎管外前侧方的椎动脉。胸段哑铃型肿瘤,需切除肋骨1~2根,如撕裂胸膜,需修补。
马尾部神经鞘瘤如与其它神经根粘连紧密,无法分离,可大部切除肿瘤,避免过多的马尾神经损害,造成严重的括约肌功能损害。
脊髓前的小神经鞘瘤,需切断并牵拉齿状韧带,牵拉齿状韧带时需轻柔,避免脊髓损害。
4.脊膜瘤椎管内脊膜瘤从硬脊膜内表面生长,可位于任何部位,以胸段为多,有时可在脊髓正前方,女性常见。血供来自硬脊膜。肿瘤位于蛛网膜外,与蛛网膜粘连紧密,与脊髓无明显粘连。
偏肿瘤侧硬脊膜切开后,先沿肿瘤基底硬脊膜周围5mm切开、游离肿瘤基底,避免肿瘤反复。沿肿瘤边缘切开蛛网膜,肿瘤分块或整块切除。
脊髓前方的脊膜瘤,有时需切断1~2根神经根和齿状韧带,先将肿瘤与基底硬膜分离,切除肿瘤后,再切除基底的硬脊膜。
5.圆锥及马尾部室管膜瘤脊髓室管膜瘤好发于圆锥和终丝。
圆锥部室管膜瘤一般边界清楚,多呈梭型,可全切除肿瘤。
终丝室管膜瘤较小时,可辨认终丝,切断上下端终丝,将肿瘤全切除。对终丝室管膜瘤巨大时,可充满整个椎管,包绕马尾神经,可经椎间孔突出致椎旁肌肉。对肿瘤和神经组织分辨不清时,仅能大部切除肿瘤,行神经减压即可,以免损伤圆锥和马尾神经。
6.上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和畸胎瘤切除这几种肿瘤都有完整的包膜,但包膜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肿瘤供血一般较少。可先切除肿瘤囊内容,再分离肿瘤包膜。对肿瘤包膜与神经根及脊髓粘连紧密的,一般不勉强分离切除,以免损伤神经组织。可用纯酒精涂搽肿瘤囊壁,使上皮凝固,减少复发。手术中注意避免囊内容漂散,并要反复冲洗,防止术后无菌性脑膜炎。
六.预后
影响预后的因素:肿瘤的性质,治疗的迟早和治疗的方法,病人的一般情况,护理和康复。
椎管内肿瘤手术治疗,3/4病人可痊愈。对恶性肿瘤手术加放疗的效果,预后也很好。轻度和中度的神经功能损害,大多可恢复。重度神经功能损害,恢复较差。
椎管内肿瘤病人死亡,往往因发生截瘫,而死于肺部感染、褥疮、或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