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颌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方法介绍
由于肿瘤治疗等原因造成的下颌骨缺损,给患者带来严重的颌面畸形和功能障碍。外科修复重建的方法如下:
1. 非血管化游离骨移植
髂骨与肋骨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非血管化游离骨移植的供区。下颌骨体节段性缺损常用髂骨修复;下颌骨升支及髁突缺损的重建常采用肋骨。对于年轻患者,或职业特殊对美容要求较高的患者,下颌骨的良性肿瘤可以采用口内切口切除肿瘤的同时进行游离骨移植重建,不影响肿瘤手术彻底性,且外观美容效果满意。
2. 血管化骨移植
血管化髂骨、血管化腓骨广泛应用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腓骨最大的缺点是高度仅1.3~1.5cm,重建后下颌骨高度不足,移植骨难以达到正常牙槽嵴高度,造成种植修复时冠根比例失调。解决的方法有几种:①牙槽嵴垂直向牵张成骨。②采用腓骨移植同期牵引种植装置,同时解决高度不足和种植钉植入的问题。③折叠腓骨瓣。我们的临床经验表明,与腓骨瓣同期或二期牵张成骨相比,折叠腓骨瓣简单易行,无延长疗程及增加病人经济负担等弊端,易于临床推广应用。缺点是牺牲了腓骨的长度来满足高度,因此对于较长骨段尤其是全下颌骨缺损的修复则较难满足。 除以上两种血管化骨源外,目前尚有血管化肩胛骨瓣、血管化肋骨瓣、血管化前臂桡骨筋膜皮肤瓣,血管化胸骨胸大肌皮瓣等,由于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上应用不多。
3. 重建颌骨与种植义齿修复
下颌骨缺损植骨术后,因无牙槽嵴的形态与结构,活动义齿或赝复体固位差,行使功能时压迫或磨擦局部组织引起疼痛,影响口腔功能的行使。种植体可为下颌骨重建后的口腔功能行使提供可靠的基础,有助于义齿的支持和固位,在恢复面型、语言、咀嚼及其它功能方面具有突出的优点,极大地改善了口腔功能的恢复和重建效果。因此,骨结合式种植体与骨移植联合应用,为颌骨的功能重建提供了可靠的途径。一般可先自体骨移植,二期再进行种植体修复。采用吻合血管的复合组织瓣重建下颌骨时,也可同期植入骨结合式种植体。我们的临床经验表明,血管化骨移植同期种植体植入术后3个月即可行基台连接术,X光与术中所见均证实种植体与骨移植之间完全骨结合。当然,同期种植需注意附着龈的保留,必要时需行附着龈移植,以保证种植体的长期稳定性。
4. CAD/CAM在下颌骨重建手术中的应用
下颌骨的在维持面下三分之一的形态起着非常的作用,因此,要恢复患者的正常面部轮廓,必须最大限度地重建术前下颌骨的形态。但是,下颌骨的解剖形态的复杂性,给修复重建手术带来一定的困难。通过术前对患者颌骨螺旋CT进行三维重建,根据肿瘤的范围进行虚拟切除,再根据正常下颌骨的轮廓进行虚拟重建,并通过快速原型技术制作出重建手术后的下颌骨模型,根据模型预弯重建钛板,制作手术模板。然后根据模型进行颌骨截骨和重建,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面型,缩短骨瓣的热缺血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本文是苏宇雄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