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减有哪些征兆?
甲状腺功能减退有哪些征兆?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甲状腺激素作用不足导致全身代谢减低的一种疾病。甲减通常起病较为隐匿,持续时间长,表现不一且不典型,危害全身多个器官系统。许多病友不能及时发现甲减,或未给予足够重视,导致甲减的进展和加重。今天,我们就与病友们聊一聊提示甲减的一些征兆,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甲减。
什么是甲状腺功能减低?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或“甲低”,是一种很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有数据表明,近年我国成人甲减的患病率为9.3%,这意味着可能有近十分之一的成年人曾患或罹患甲减。 甲减患病率虽高,但许多人对它并不了解。那么,甲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概括来说,甲减就是甲状腺产生的甲状腺激素不足或作用减弱,由此导致全身代谢减低,产生一系列表现。如果把人体比作一部汽车,那么甲状腺激素就是燃油。燃油充足时,汽车动力充足、正常行驶;而甲减时燃油不足,汽车就跑得慢,也就是我们身体的各方面都会慢下来。 本期看点 病友们也许会问,身体“慢下来”会有哪些表现呢?对我们又有哪些危害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谈。 02 甲状腺功能减低的常见表现?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甲减在成年人和儿童中的表现大不相同。胎儿时期起病的先天性甲减,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患儿会出现智力低下、生长迟缓等表现,也就是所谓的“呆小症”,危害极大。除此之外,孕期甲减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未充分治疗,孕期甲减也可导致新生儿神经智力发育受损。读到这里,许多准妈妈可能会感到担忧。事实上,无论是先天性甲减还是孕期甲减,只要做到规范筛查、及时诊治,大多数可以减轻、避免宝宝的智力和生长发育缺陷。 (图1:呆小症,源网址https://www.sohu.com/a/341630982_398039)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甲减在成年人中的表现。在成人患者中,甲减表现得更为“狡猾”,它往往悄无声息地起病,持续时间长,表现不一且不典型。许多病友在甲减早期没有察觉,等发现时已“深受其害”。那么,哪些征兆可以提示甲减呢?关键还在于 “缺乏动力”、“变慢”的身体。 1)“缺乏动力”的一般表现:容易疲劳,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2)大脑变慢:反应慢、动作慢,表情呆,记忆力差。 3)心跳变慢,心脏收缩没有力气,查体时大夫可能会对你说“心率慢、心音低”。 4)胃肠道变慢、蠕动差:食欲不好、便秘。 5)皮肤、毛发代谢变慢:皮肤变差、干燥、粗糙、脱皮屑,出汗少,头发稀疏、干枯。 6)新陈代谢变慢:吃得少却发胖,怕冷穿得多,身体排水减少,出现脸、手、脚等的水肿。 7)生殖系统变慢:不易怀孕,性欲减退,女性可能会出现月经紊乱、月经过多,男性可能出现阳痿。 8)除此之外,一部分患者会出现甲状腺肿大,还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眼睛肿、鼻子大、舌头大、嘴唇厚的特殊面容。 (图2:甲减征兆,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03 甲减的两大严重并发症是什么 以上就是可能提示甲减的常见表现。如果不及时诊治,甲减可能会持续进展,我们身体的代谢会持续减低,上述表现也会逐渐加重,严重者会并发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和昏迷,甚至死亡。下面,我们就对甲减的两大严重并发症做一简单了解。 甲减性心脏病是指甲减患者出现了心肌改变或心包积液,主要危害在于心脏扩大、功能衰竭,导致活动时憋气,睡觉时躺不平等一系列表现。甲减性昏迷又称“粘液水肿性昏迷”,是甲减没有及时治疗、病情发展到晚期的表现,多发生于老年女性患者。本病虽然少见,但却可致命。多发生于寒冷冬季,突出表现为昏迷、叫不醒,体温低,不少患者体温低于27℃,需用特殊体温计才能测量。甲减性昏迷是需要急救的疾病,一旦发现类似病人,需立即送医。 04 什么叫“亚临床甲减”? 读到这里,许多病友可能会提出疑问:“我已经诊断了甲减,但为什么上面提到的表现我都没有呢?”其实,大多数甲减患者仅有甲功化验存在异常,但没有明显症状,也就是所谓的“亚临床甲减”。只有极少部分患者属于“临床甲减”,出现上述一种或多种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未经治疗的“亚临床甲减”会发展为“临床甲减”。 最后,大家可能会问,如果出现了上面提到的表现,是不是就能诊断甲减?如果没有上面的表现,有没有必要查甲功,排除亚临床甲减?实际上,上文中提到的多种表现,有一些是不那么特异的,在其他疾病中也可以看到。比如贫血时也会有易疲劳、头发干枯,抑郁症时也会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因此笔者建议,如果出现了上述征兆,尽快内分泌门诊就诊,完善甲功等检查,协助甲减的诊断;如果甲功正常,还需警惕罹患其他疾病的可能性。而对于没有上述征兆的普通人群,哪些需要筛查甲功尚无定论。根据目前的部分共识,患自身免疫病,既往做过甲状腺手术,既往做过颈部和甲状腺的放射治疗,既往有甲状腺疾病者,服用胺碘酮等特殊药物,一级亲属有甲状腺疾病者,高血脂、心包积液等等为甲减患病的高危人群。如果属于高危人群,则建议进行甲功筛查。 (图3:甲减的高危人群)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