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谨防孩子高处摔落,小心发生肱骨髁上骨折
上周末,一个五岁孩子在家里玩耍打闹时,因为没站稳从桌子上摔下来,摔下时本能地用手撑了一下地面。被妈妈抱起来后一直大声哭闹喊手疼,孩子妈妈一看孩子左手手肘上面肿了很大一块,于是赶紧带孩子来到门诊看病。经过检查,孩子是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类型,指肱骨远端干部与肱骨内外髁之间发生的骨折。多发于3-12岁的孩子。肱骨髁是肱骨皮质骨与松质骨的交界处,此处骨骼结构前后扁平内外侧宽,因此当肘部收到外部强力冲击时此处容易发生骨折。
大部分肱骨髁上骨折病例是由于从高处摔落时用手肘撑地导致的。肱骨髁上骨折多表现为患侧肘关节肿胀疼痛、压痛明显,患侧关节活动受限有功能障碍。骨折处会有骨摩擦音和出现异常活动。
肱骨髁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比如肱动脉、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等,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会引起前臂肌肉缺血性坏死、神经损伤、肘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
图一 上肢骨及肱骨髁上骨折发生部位
肱骨髁上骨折分型
肱骨髁上骨折一般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大多数是伸直型。
伸直型根据骨折骨块移位的方向又分为伸直尺偏型(肱骨远端向尺侧移位)和伸直桡偏型(肱骨远端向桡侧移位)。
图二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图源网络)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一般依据Gartland分型按照骨折骨块移位程度还分为Ⅰ型、Ⅱ型、Ⅲ型。
Ⅰ型:一般为没有移位的横行骨折,前方和后方的骨膜完好,没有血管/神经损伤。
Ⅱ型:一侧骨膜断裂,通常后侧骨膜完好,多数患儿的骨折线清晰可见。轻度移位。
Ⅲ型:前后侧骨膜均断裂,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图三 伸直型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Gartland分型(图源网络)
图四 图中A、B、C型分别对应上图Ⅰ、Ⅱ、Ⅲ型(图源网络)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相对少见,大约占肱骨髁上骨折的5%。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多数是由于肘关节屈曲时,肘关节后部收到外力暴击导致,骨折断端可能发生向前外侧移位。
图五 屈曲型肱骨踝上骨折(图源网络)
肱骨髁上骨折治疗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否需要手术治疗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情况下Gartland Ⅰ型和GartlandⅡ型的肱骨髁上骨折可以不进行手术治疗。通常是手法复位后,用夹板或者石膏进行外固定。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石膏固定一般固定在肘关节的伸直位120°至135°左右;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通常固定在肘关节的屈曲位70°左右。手法复位之后如果出现有骨折错位的情况,就要进行牵引。石膏托固定后,每两周要复查一次。
部分Gartland II型的肱骨髁上骨折尺侧有压缩发生塌陷的以及GartlandⅢ型、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骨折致骨畸形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有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等。术后将孩子的患侧垫高,医生会指导孩子做握拳-松开练习,帮助患处消除水肿。
术后骨折愈合良好拆除石膏托之后,医生和康复治疗师会指导孩子进行简单的肘关节屈伸运动。拔除钢钉后,医生和康复治疗师会指导孩子进行进一步的肘关节活动训练、适当的重量训练等。
康复训练应该要在专业的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家长切勿操之过急,自行帮助孩子进行训练,避免造成患处二次伤害影响恢复。
本文是孙永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