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全程阻断乙肝母婴传播
对于每个可爱的姐姐来说,当得知自己要成为母亲的那一刻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欣喜,幸福,激动还是不知所措?
但是对于乙肝妈妈来说,怀孕的喜悦夹杂了乙肝病毒的裹挟,总会有一丝丝忧虑,这种忧虑随着孕期的进展可能变成不安和担忧,甚至持续到孩子出生以后。因为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梦魇阻碍了许多乙肝母亲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期许。
母婴传播是HBV感染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若未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40%左右的婴儿可能感染乙肝病毒,并且其中绝大部分会发展为慢性感染,相伴终身。
母婴传播的风险在整个孕期一直存在,一般分为三种模式:即宫内传播,产时传播,产后传播,可谓一波三折。
关口一:宫内传播
从孕期开始到产前,乙肝妈妈要面对的第一道波折。
虽然理论上孕早期HBV都可通过感染胎盘细胞或者胎盘收缩渗漏等方式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但以上推论暂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
而一项针对乙肝母亲孕中期流产的研究发现胎儿的外周循环及血细胞中均检测出HBVDNA,证明宫内感染在孕中期即可发生,并且孕晚期这种概率显著增加。
而孕妇HBVDNA水平是影响母婴传播的最主要的因素,病毒载量与母婴传播风险呈正相关,国内外指南均以HBVDNA≥2×10?IU/mL为推荐的干预阈值。
因此阻断宫内传播,我们需要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
一方面,需要考虑孕期的药物使用安全性,另一方面需要尽早尽快降低孕妇体内HBVDNA载量。
建议HBVDNA≥2×10?IU/mL的孕妇,在妊娠24-28周期间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以阻断母婴传播。推荐使用的抗病毒药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或替比夫定阻断母婴传播。
至此,通过中晚期的抗乙肝病毒治疗,降低病毒负荷,使宫内传播的风险降到最低。
关口二:产时传播
分娩之时,不仅要经历巨大的痛楚,同时仍需面对母婴传播的第二道波折。
子宫收缩时,母体血液可进入胎儿血液,以及羊膜破裂后胎儿黏膜直接接触阴道分泌物及血液,均造成了胎儿的乙肝病毒暴露,生产方式并不能影响这种风险。
虽然,对孕期高危患者的抗病毒阻断,产时暴露的乙肝病毒载量较低,感染风险下降,但仍需进行暴露后预防。
因此,在这个时期联合免疫是阻断产时传播的重要措施,没有必要主动改变生产方式来达到降低产时传播的风险。
具体建议:在婴儿出生 12 h 内尽早完成乙型肝炎疫苗和 100 IU HBIG 的联合免疫,并在1月龄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
经过联合免疫的阻断方案,一方面是被动免疫提高暴露后预防的直接作用,另一方面,积极的主动免疫让婴儿逐步获得保护性抗体,最终达到阻断目的。
关口三:产后传播
产后,母亲与孩子终于可以亲密接触了,但仍不可放松这最后一道波折。
产后传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就是母乳喂养,乳汁中的HBV病毒载量与母亲血液中呈正相关,但是接受联合免疫的新生儿可以接受乙肝母亲的母乳喂养,并未增加感染风险。
值得注意是,新生儿几乎无法从肠道吸收乳汁中微量的替诺福韦成分,因此接受TDF治疗的乙肝母亲可以继续母乳喂养。
经过抗病毒阻断和联合免疫,产后传播的风险极低,科学用药,放心喂养,乙肝母亲与宝贝亲密无间。
回首这段乘风破浪的旅程,在感染科乙肝孕期全病程管理中,孕早期随访,有利于筛查发现高病毒载量(HBVDNA≥2×10? IU/mL)的高危母亲;中晚期干预(妊娠24-28周期间):安全有效的抗病毒阻断,降低宫内感染的风险,为进一步阻断建立基础;妊娠至产后过程:联合免疫的暴露后预防,一方面除恶务尽,将感染风险进一步降低,不仅使孩子获得持久免疫,母乳喂养也不再成为禁忌。母婴传播的孕期风浪在感染科全病程管理下再也起不了波澜。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