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房颤动并非不可预防!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据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现存房颤患者约1000万例,占一般人群的0.4%,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增加的趋势,60岁以上患病率占1%,而75岁以上可达10%。除此外,房颤有诸多危险,重者可致死致残,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患者开始对其重视! 今天主要和大家聊聊房颤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问题.
心房颤动及心电图
一、房颤都有哪些危险?
房颤主要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危害。
1. 血栓栓塞:由于房颤发生时,心脏跳动的节律紊乱,正常血流动力学受到影响,血液易在左心耳淤滞,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随着全身血液流动时,就会造成相应部位的栓塞,如脑栓塞、肢体栓塞、肠栓塞等,严重着可致残、致死。
房颤时左心耳形成血栓导致脑卒中
2. 心力衰竭:房颤发作时可以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病理改变,造成心腔扩大,如果及时终止,尚可逆转。如不及时终止,就会造成心衰等严重后果。而心衰、心腔扩大又会导致房颤的进一步加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3. 死亡率增加:房颤可使患者罹患卒中的概率增加5倍,心衰、痴呆、甚至猝死等风险均大大增加。
二、房颤可以预防吗?
房颤并非不可预防。除了不可逆因素(如基因、性别、年龄等)外,还有一些是完全可逆的因素/病因,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睡眠暂停、冠心病、心力衰竭以及饮酒和吸烟等。
1. 肥胖与房颤
研究证实:房颤和肥胖(BMI≥30kg/m2)有很强的相关性。
Framingham研究:肥胖增加1.5倍的AF发病风险,BMI>25kg/m2的人群中,每增加1个单位的BMI值则AF风险增加4%。 |
对列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BMI每增加5个单位,其AF发病风险增加29%。 |
AF发病风险与心外膜和腹部脂肪相关。 |
肥胖和高BMI增加AF负荷,包括阵发性AF进展为持续性AF。 |
体重变化可改变AF发病风险和持续状态。 |
BMI每增加5个单位,其术后AF发病风险增加10%,消融后AF发病风险增加13% |
敲黑板:
1). 肥胖是一个很强的危险因子,并且可导致AF;肥胖可增加AF发生和持续。
2). 数据显示,超重或肥胖伴AF的患者,减肥至少可降低10%的AF负荷。
3). 减肥手术可降低新发AF和消融术后复发风险。
2. 运动与房颤
研究显示缺乏运动会增加AF负荷,而且是AF的独立危险因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动呢?
运动的定义:
体力活动:骨骼肌产生的使能量高于正常活动水平的身体运动。 |
锻炼:为改善或保持健康而自愿进行的活动。 |
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在整个锻炼过程中持续进行一定强度的锻炼。 |
高强度间歇训练:短暂的高强度运动,其间穿插着低强度运动或休息。 |
量化锻炼: |
锻炼的时间*强度*频率 |
运动强度(单位:Mets) |
中等强度:3.0-5.9Mets |
剧烈运动:≥6.0Met |
MET即一个人在安静状态下没有任何运动的情况下所消耗的氧气量。约3.5ml氧气(/kg/min) |
运动对房颤的影响:
公园打太极的群众
敲黑板:
1). 增加适度的体育活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房颤。
2). 定期有氧运动可减轻房颤负担,改善房颤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3). 适度锻炼是有益的,高强度训练会增加房颤风险,但是高强度间歇训练可改善体能和心功能。
3. 睡眠呼吸失调与房颤
睡眠呼吸紊乱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与房颤发病密切相关。
敲黑板:
1). 房颤患者中,发生睡眠呼吸失调(SDB)的患病率明显增高。
2). 睡眠呼吸失调愈严重,房颤的发生率及治疗效果愈差。
3). 睡眠呼吸失调经过治疗后,房颤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4). 对于伴有睡眠呼吸失调的病人,建议筛查房颤,并及时调整生活方式。
4. 糖尿病与房颤
房颤与糖尿病与密切的相关性,而且糖尿病是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敲黑板:
1). 糖尿病可导致房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而且可能导致心脏的结构性、电生理方面的改变。
2). 控制血糖水平有助于降低房颤发生的风险。
3). 专家指出:合理的控制血糖水平有主降低房颤患者的复发率。
5. 高血压与房颤
据流行病学调查及专家指出:高血压与房颤有共同的危险因素。
敲黑板:
1). 高血压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
2). 对于房颤患者的血压应严格控制,包括控制食盐的摄入、减肥、多加锻炼及口服药物治疗。
6. 其他与房颤相关的因素
吸烟、心衰、高脂血症、心力衰竭、卡啡因等均是房颤的可控因素。
1). 对于房颤的管理,戒烟、限酒尤为重要。
2). 减少或限制咖啡因的摄入对AF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好处。
3). 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生活方式的管理、药物的优化治疗及射频消融手术均是不错的选择。
三、得了房颤怎么办?
房颤的治疗包括几方面:
房颤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关注房颤,及时就诊,与医生的充分沟通、积极治疗,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将治疗效果发挥到最大。
本文是张俊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